【香江觀察】香港扶貧呼喚破舊題開新局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公佈《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受疫情影響,去年香港貧窮人口增至165.3萬人,貧窮率為23.6%。經過香港特區政府各種福利項目支持後,貧窮人口降為55.4萬人,較2019年減少8.8萬人,貧窮率為7.9%,較2019年下降1.3個百分點。相對於739萬的人口規模,香港的扶貧工作任重道遠,亟待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創新擔當,打開新局面。

  香港特區的貧困線是按照各項福利政策介入前每月住户收入中位數的50%確定。2020年的標準是一人户4400港元,二人户9500港元,三人户16000港元,四人户20800港元,五人户20000港元,六人及以上21900港元。結合較高的生活成本來看,香港的貧窮線並不高。享受福利政策後仍然有55.4萬人處於貧窮線以下,反映了香港扶貧任務的艱鉅程度。

  報告顯示,經濟形勢和人口結構是對貧窮率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疫情衝擊降低了經濟增長率,人口老齡化加快了貧困人口的增加。2020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達130萬,其中九成不再從事經濟活動。

  香港的扶貧主要依賴於三個“抓手”。一是恆常現金項目,包括綜合援助、針對老人的長者津貼、對在職低收入者的在職津貼、對貧窮家庭兒童的教育津貼等;二是非恆常現金項目,政府根據每年不同情況的福利現金髮放;三是非現金福利項目,包括公屋分配和學費減免等。每年恆常現金項目的增幅不會很大,公屋資源的稀缺決定了其受惠面不會驟然擴大,因此,扶貧效果主要取決於非恆常現金項目的增加。2020年,香港向18歲以上永久居民及低收入新移民每人發放1萬港元現金補貼,僅此一項就促使26.67萬人跨越貧窮線。

  現金髮放是扶貧見效最快的措施,也是最“慢”的措施。快就快在立竿見影,“慢”則慢在治標不治本,不會激發內生動力,一旦福利減少,貧窮率立即高企。2009年至2020年,香港的福利政策介入前貧窮率始終在20%左右徘徊。要實現實質性減貧,必須先轉變扶貧觀念,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

  在享受福利政策後,香港18歲至64歲人員有28萬人收入低於貧困線,其中18歲至29歲的青年人數為4.4萬人。勞動年齡人口致貧的主要原因是失業,“授之以漁”已成當務之急。

  從扶貧架構看,香港尚無專職負責扶貧的部門和人員,也缺少明確的減貧路線圖。內地脱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經驗表明,一個履職盡責的扶貧團隊是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精準落地的關鍵。香港擁有17萬專業精幹的公務員,可以結合自身制度特點組建專責部門。

  2020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扶貧紓困方面的投入達到3000億港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1%,如果長期依賴現金髮放,就會對財政造成巨大壓力。香港的民間資本雄厚,公益慈善組織眾多,需要科學引導形成扶貧主體多元化格局。

  香港的貧窮情況是各種深層次民生經濟問題的集中反映,涉及產業佈局、社會分配、人口政策等多個方面,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任務越是繁重複雜,就越需要創新擔當。香港擁有雄厚的財力儲備,也面臨着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政府部門調整等契機,這都是推進扶貧的有利條件。香港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很大,現在正是破舊題開新局的時候!(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2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江觀察】香港扶貧呼喚破舊題開新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