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大都在物質資源很豐富的環境中長大,由於家庭的過於寵溺,出現了許多“王子病”“公主病”的孩子,養尊處優。
於是,現在的80後90後爸媽,重新提出“窮養”的教育理念,希望培養孩子艱苦奮鬥的吃苦精神,於是讓孩子省吃儉用,堅決不嬌慣孩子“買買買”的毛病。
可是,這樣一來,幾年以後卻發現,這樣的“窮養”並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反而使孩子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阿齊小時候家境普通,媽媽從小就給他灌輸了“咱家不富裕,你要省吃儉用”的觀念,小阿齊特別懂事,從來不纏着媽媽買買買,讓爸媽都很欣慰。
爸爸後來下海做生意,家境漸漸富裕起來,可爸媽還是嚴格管控着阿齊的零用錢,阿齊經常把零花錢攢起來,捨不得花。當其他同學都買學習機,買電話手錶的時候,阿齊雖然也很想買,卻一直沒有勇氣跟爸媽張口。
中學時,阿齊的一個好哥們兒想跟阿齊借50塊錢,阿齊為難了一會兒,最終也沒有借給哥們,於是哥們兒跟他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
有一次學校組織同學們參加一次研學活動,由於需要學生自己承擔一部分費用,活動是自願參加的,並不強迫,阿齊想了想,主動退出了活動。
當大家回來熱烈討論研學的感受時,阿齊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同學們,心裏又難過,又彆扭。
其實“窮養”真正的含義,絕大多數的父母都理解錯了。
孔子平價最喜歡的學生顏回,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很貧窮,簞食瓢飲,居陋巷,別人不能承受這樣的苦日子,而顏回卻可以自得其樂。
“窮養”絕不是杜絕孩子的物質享受,而是要讓孩子懂得,即使在艱苦的生活中,也要保持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用知識和智慧填充自己,這種快樂的財富是永遠無法被剝奪的。
培養吃苦精神是好的,但過於節儉,對孩子來説並不是好事。
◆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總是讓孩子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孩子會極度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遇到新鮮的事物,不敢爭取,不敢去嘗試和體驗,習慣性地逃避畏縮,導致長大後畏首畏尾,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意願。
就像阿齊,明明很想去參加活動,卻因過於節儉的習慣,喪失了一次珍貴的人生體驗,也失去了原本屬於他的友誼。
◆格局受限,眼界不開
有這樣一個笑話:兩個老農在田間討論,皇帝種地,是用金鋤頭還是銀鋤頭?可見,沒有經濟能力的人,格局必然受到限制。
習慣節儉的孩子,只會把目光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裏,思想放不開,眼界擴不大,就像井底之蛙一樣,覺得世界只是自己眼前的這一小片天空而已,更不懂得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做投資,使自己獲得提升。
同樣是一千塊錢,A去報名了一門感興趣的課程,獲得了大公司的職位,B只買了一件衣服,沒穿幾次就丟在衣櫃裏了。兩個人的格局不同,得到的收穫也不同。
◆苛責自己
過於節儉的孩子,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苛責自己,遇到喜歡的東西,甚至遇到喜歡的人,都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更不懂得享受生活,活在當下,把自己活成一個無趣、乾巴,沒有幸福感知力的行屍走肉,這樣的人生必定是悲哀的。
在現代社會,貧富差距雖然還很明顯,但對孩子的教育,我們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再“窮”不能窮教育。
好的“窮養”不是剋扣孩子的物質享受,而是要讓孩子無論在什麼物質條件下,都有一個平和陽光的心態。
★經濟條件受限制的家庭,要告訴孩子這幾個原則:
①依然樂觀豁達,苦中作樂
無論生活給予的是陽關道還是獨木橋,都要有樂觀的心境,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②相信通過努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任何東西都不是憑空得到的,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才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③不攀比不羨慕,知道什麼東西更珍貴
很多東西是比金錢更珍貴更有價值,不要被一些外在的東西迷惑雙眼,這就需要父母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④該花就花,錢要花在刀刃上
該投資的地方就要投資,用錢要擦亮眼睛,讓每一分錢都花得有價值。
★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要告訴孩子這幾個原則:
①樹立正確價值觀,有錢並沒什麼了不起
從小讓孩子感受到,錢乃身外之物,即使有較好的經濟基礎,也不是蔑視他人,無視法紀的理由。
②不能浪費,每一分錢都有價值
父母可以讓孩子看看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讓孩子知道每一分錢都不是隨隨便便來的,都要付出勞動。
③不該花的不花,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給孩子灌輸“居安思危”的理念,,告訴孩子任何事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不可能一勞永逸。不斷充實、精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