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虛,則我必為奇
魏滅蜀與克里米亞戰爭
■張翬 曹愛永
魏軍主力在劍閣關吸引蜀軍主力,掩護鄧艾的迂迴行動。
原 典
《百戰奇略》奇戰篇原文為: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衝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法(《唐太宗李衞公問對》)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奇戰篇認為,“奇”就是要在敵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實施攻擊,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時間、地點採取行動。作戰中,在前面驚擾敵人,從背後偷襲敵人,在東邊虛張聲勢,從西邊發起猛攻,使敵人防不勝防,如此就可獲勝。即,發現敵人薄弱之處,就一定要出奇制勝。
戰 例
《百戰奇略》奇戰篇所附戰例為三國末期魏滅蜀之戰。公元263年,魏國派大軍進攻蜀國。魏將鍾會率魏軍主力攻入漢中,企圖攻下蜀國國都成都,滅亡蜀國,卻被蜀將姜維率主力阻擋在劍閣關外。為打破僵局,魏將鄧艾率萬餘精鋭部隊從陰平(今甘肅省文縣西北)走險僻小路經德陽亭(今四川省劍閣縣西北)到涪城(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繞過劍閣關進入蜀國腹地。鄧艾率部在荒無人煙之地艱難跋涉七百餘里,多次瀕臨絕境,但最終攻下成都門户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隨後打到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為出奇制勝、躲過北約監控,採取聲東擊西的戰略佯動。俄軍對外宣稱要在北極地區開展大規模訓練,調動大批部隊和軍用列車開往烏拉爾。在列車抵達目的地後,北約情報人員才發現車廂是空的,俄軍精鋭部隊此時已進入克里米亞。同時,混入烏克蘭國防部的俄情報人員,搶先向駐克里米亞烏軍下達不許開火的假命令,在烏克蘭政府隨後下令烏軍開火時,駐克里米亞烏軍指揮官被前後矛盾的命令弄得暈頭轉向,就在他們試圖查明情況時,烏軍已經敗退,俄羅斯控制了整個克里米亞。
計謀分析
正面配合。孫子説:“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指作戰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沒有佯順敵意的“正合”,就很難實現出敵不意的“奇勝”。通常情況下,“正合”屬佯動之舉,關鍵在“取信於敵”。想讓敵人去做你期待的事,就應先去做敵人期待的事;想讓敵人聽從調遣,最好先朝與我方目標相反的方向行動;無法使敵相信我方“假招數”,就難以隱蔽我方“真動作”。要出奇制勝,先得通過“正合”造成敵人的“不意”或“無備”。
鄧艾率部迂迴、偷襲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魏軍主力在劍閣關方向吸引、牽制了蜀軍主力,造成蜀國後方空虛無備。俄軍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也是因大批調動軍隊、軍用列車迷惑了北約情報機構,從戰略上掩蓋了俄軍收復克里米亞的真實意圖。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善於調動敵人,用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就會中計聽從調遣;用小利引誘敵人,敵人就會上當前來奪取。所以,爭取“奇勝”,首先應做好“正合”。
合理冒險。“奇”與“正”相輔相成,“奇”與“險”相伴相生。所謂“出奇三分險”,古今中外的勝仗,特別是那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往往都是在“正合”的基礎上,求新求變、涉險出奇而取勝的。
鄧艾親率萬餘精鋭從陰平迂迴,走的就是一步“險棋”,結果魏軍批亢搗虛、直下成都、一舉滅蜀。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採取多種戰略欺騙與威懾措施,利用各種手段展開大規模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並快速隱蔽部署特戰部隊,控制戰略要點,牢牢把握主動,最終收復克里米亞。俄羅斯的種種舉措,令北約決策體制反應不及,既無法儘快做出正確判斷,更談不上妥善應對。
克勞塞維茨説:“面對戰爭中的不可預見性,優秀的指揮員必備兩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具有能夠發現一線微光的慧眼;第二,敢於跟隨這一線微光前進。”戰爭是神秘的“萬花筒”,時時刻刻充滿着各種變數,一味求穩不敢冒險,不僅容易錯失戰機,還可能陷入更大被動,甚至徹底失敗。所以,出奇制勝既要有發現“微光”的智慧,也要有跟隨“微光”前進的勇氣。
技術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蓬勃興起,戰爭形態也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轉變,因此,出奇制勝的作戰指導也應強調技術的重要性。運用對手不熟悉或想不到的新武器、新裝備和新技術突然發起進攻,將成為未來作戰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5年底,敍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戰鬥機器人的支援下強攻極端勢力據守的754.5高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場以機器人為主的攻堅戰。俄羅斯利用空地協同展開偵察、目標指示和火力打擊,保障戰鬥機器人的作戰行動,憑藉技術突然性,實施一邊倒的非對稱作戰,擊斃70餘名極端分子,敍政府軍僅4人受傷。
相比傳統的戰術突襲,技術突襲的作用如今不容小覷,輕可逆轉態勢,重則鎖定勝局,日益成為現代戰爭的“破局利刃”乃至“定音之錘”。未來戰爭中,技術突襲的作用會更加凸顯,值得引起各國軍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