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重山》是師從王安憶的青年作家甫躍輝的一部中短篇小説集,書中用17箇中短篇故事,記錄了一代外省青年在大都市中掙扎打拼的生活狀況。
與大多80後作家不同的是,甫躍輝不寫疼痛青春文學,不寫那些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故事,他更偏向於遵從自己的感受去寫一些“實”的東西,是真實也是現實。
他也寫校園愛情,但緊密相隨的是求職的焦慮和現實的殘酷;他也寫“虛”的東西,但這些“虛”常常是一種為了諷刺和揭露現實中的荒誕而生的幻想。
對於虛與實的看法,甫躍輝曾經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説道:就像一棵“實”的樹,得有“虛”的影;或者説一幅畫,“實”的線條色塊,得有“虛”的留白空間。
而他也確實非常擅長將這些虛虛實實很好地融合起來,完成一個深入人心的好故事。
甫躍輝本人就是在一個隱匿於崇山峻嶺的閉塞山村中長大,對這些經歷寫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真實與虛構重重疊疊,讓田間鄉土與鋼筋水泥形成更加強烈的對比。
“慾望都市”中的迷茫人生
我一直認為,“人生”是一個讓人不敢輕易提起的非常厚重的課題,漫漫人生路上,總是充滿這各種各樣的挫折與誘惑,就像路遙在小説《人生》中刻畫的高加林的形象,在人生的岔道口上不斷地做着選擇。
“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好正因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外出求學、求職、安家,不再回到那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也不再回到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從小長大的地方從此後就是老家,是故鄉。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些現象早已司空見慣,無論哪一代,總是會有很多人去拼搏奮鬥着,而往往只為了一個目標——離開農村,彷彿大城市成了唯一的出路。
努力學習為了走出農村,求職謀生也為了走出農村,一些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更多的人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不斷迷失着,因為在那偌大的都市之中除了五光十色的生活之外,還裝滿了慾望。
甫躍輝在這本書中就是想通過描寫這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漂泊者們的故事和情感,來揭開人生與現實的厚重,人生種種,皆如虛妄,往事不可追,光陰不可留,所以甫躍輝便以“萬重山”為之命名,這看似漫長的人生之路,其實不經意間便“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而這繁華都市也常常會在那輕舟一過之中,如夢如幻如過眼雲煙一般,讓人迷失。
甫躍輝在《雲變》一篇中説,
“繁華如夢,夢境迷離。”
這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生的人生與夢境,卻也折射出我們千千萬萬人所面對的現實生活。
從現實走進夢境的山洞
在《萬重山》的很多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李生”這個名字,也看到他在臨近畢業時經歷過怎樣的不安與迷茫,在留在上海與回到老家之間猶豫不決,還通過他的眼看到那縱身一躍的悲劇。
李生在不同故事中經歷的事情都能折射出我們很多人的影子:患病、求職、酗酒……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每日都會上演的戲碼,其中的很多通過景物反襯出的心理描寫刻畫的入木三分。
譬如李生因為身體的不適而懷疑自己已經患上肺炎的時候,他感到的或許不僅僅有絕望,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看開和遺憾,還有太多的事沒做太多的話沒説,卻忽然感覺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在那樣的時刻,一朵雲的飄走都會讓人感到不安,
“時間的消逝被雲表現得如此觸目驚心”
,當得知沒有患癌之後呢?雲不再讓人不安,而是變得輕快起來,
“如輕鬆、灼熱的烈日邊的雲絮”
。
再看《斷篇》一篇中,李生在喝酒斷篇之後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完全失去控制,清醒之後是一片迷茫和絕望,他看似在斷篇之後體驗着另一種人生,其實折射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拘謹與不安,這些焦慮的情感被深深地隱藏在一次又一次的“斷篇”之後,彷彿蒙上了一層對現實的遮羞布。
正如甫躍輝在談到這個故事時所説:“總得呆呆地坐上很久,這些問題巨獸才會遠去,再次消弭于思維的密林。此時往往已是黃昏,面對着西沉的落日,我像是看到了一個簇新的世界。”
然而,那個五光十色的簇新的世界,也不過是斷篇後的鏡中假象,這種情緒在《隱我》中得到回答:
“可其實根本沒什麼另外一種生活。你只是胡思亂想,只是不敢面對現在的生活罷了。”
人生是一場“紅”色的旅行
讀《萬重山》的時候,我總會有一種奇特的感覺,明明是沉重的蒼涼,卻恍若看到滿目的紅,紅的天,紅的雲,紅的夢魘與傷疤。
那些紅總是跳進眼裏,紅得明豔,也紅得猙獰,如一片血色氤氲在一個人的人生之中,那片紅不是胸前硃砂痣,不是一抹蚊子血,而是人們眼中那一條一條因為生活而佈滿的血絲。
一直到讀完之後合上這本書,腦海中還是會不斷回想那些幾次提及的紅雲、額頭的傷疤、暗紅的血跡、燃燒的火焰、紅彤彤的香樟葉……
《萬重山》中寫的是一個個關於人生之中所經歷的現實故事,而“紅”這個意象,是自始至終貫穿始末的字眼,開始的時候我還一度感到疑惑,這樣一本基調厚重而滄桑的書,為何會用這麼明豔的色彩。
因為紅色在我們的印象裏是一種富有活力且熱情的顏色,然而直到讀《萬重山》才覺得,用它來烘托一種蒼涼的基調和悲劇的命運也是不遑多讓的,它過於引人注目,帶着專屬於紅的強烈色感,讓各種情緒體現的更為強烈。
生命和希望,憤怒與衝動,全部都透過這個紅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帶着強烈的感官刺激,讓人不由自主地為之側目。
越看下去便越覺得這“紅”實在是最為貼切,因為它不僅代表着明豔,更象徵着一種觸目驚心的生命之熾烈。
生命本就是紅的熱烈又觸目的一段旅程,它似血一般讓人心顫,也像火一樣給人炙熱,或許正是像甫躍輝這樣的一個作者才會刻畫出如此濃烈又凝重的文字吧,正如導演和平所説:
“甫躍輝,這個沒有被上海徹底改造的邊疆少年,寫作對他而言,是不斷用紙去包火。那火,是西南邊陲故鄉賦予他的,與生俱來的——有時陰在火裏,忽而騰出熾烈的光焰。”
他與他筆下的故事,都是那一團熾烈的火焰,如鮮血般紅得灼目。
莫泊桑曾説:“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糟,無論是好的,還是糟的時候都需要堅強!”
這就是人生吧,永遠有好有壞,或許這正是人生的一個最好的狀態,甫躍輝在《萬重山》中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對於“人生”這一課題的理解,將現實與虛妄“一網打盡”,從荒誕之中看到真實,從而產生對於人生更深的思考。
“日子也果然如這次飯局上規劃的,戀愛,結婚,買房,生子,一切幾乎沒什麼意外。他有時也會向妻子抱怨,教學任務太重了,還有很多雜事,他完全沒時間做自己的事。 你要做自己的什麼事呢?妻子問他。 他一時語塞。是啊,他要做自己的什麼事呢?”
曾幾何時的夢想和凌雲壯志漸漸趨於平淡,有時候真的忍不住去想:我們究竟要做自己的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