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新華網客户端?2020-05-27 17:49:13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户端新媒體平台“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併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佈平台。

關於古文明,我們每個人都能如數家珍,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古埃及、中國……

那麼,咳咳,長姿勢的時刻到了!

@所有人,你們漏掉了——

瑪雅文明、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

什麼鬼?它們是哪裏跑出來的古文明?

具體可以去問度娘,不過這幾個文明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來自——美洲!

小夥伴都驚呆了,美洲是什麼樣,那是漫天黃沙,西部牛仔,茂密的亞馬孫還有成羣結隊的印第安奴隸啊!

教科書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沒毛病!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然鵝呢?

有一個美國記者,在美洲跑了個遍,蒐集了一堆的資料,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大發現——

美洲文明,比埃及文明還要古老!

美洲的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還贊!!

最最最最厲害的,亞馬孫雨林,真的不是一片原始森林啊,那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這裏就是印第安人的後花園啊!!!

我們長久以來的認知,都錯了!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現在,阿信給大家擺事實,講道理。

先説金字塔。

1994 年,當時,一位秘魯考古學家開始在一個名叫卡拉爾(Caral)的地方工作,卡拉爾位於阿斯佩羅內陸。

她發現了佔地61 萬平方米的建築,包括有着許多房間的大型石頭建築。這兒也有很多夯土做成的平台,有一個平台長150 米,高18 米。很明顯,卡拉爾曾經是個大型居民點,但是它有多古老呢?

放射性碳測年法表明,卡拉爾是在公元前2600年之前建立的。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古代秘魯的卡拉爾城有一座大型神廟,一個圓形露天劇場(神廟後面的圓形建築),還有金字塔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這個圓形露天劇場是精巧的卡拉爾古城複合體的一部分

歷史書必須要重寫了。

於是,卡拉爾的平台和建築被認定為美洲已知最古老的城市。然而,這一頭銜沒能保持多久。

2004 年,一隊考古學家報道了他們沿着秘魯小北地區北部的福塔雷薩河探索的遺址的年代,其中有幾處遺址比卡拉爾還要古老,尤其是擁有金字塔的瓦里坎加(Huaricanga)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 年。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瓦里坎加有一個土堆看起來像個大沙丘。當考古學家開始挖掘時,他們在一層泥土下面發現了曾經被灰泥抹平過的石牆。他們清理出了一個巨型平台的頂部和通向平台頂部的樓梯。

很快,他們就看到了一些結構,足以繪製出它的輪廓。它長45 米,高18 米,呈巨大的U 形,兩臂之間有一個凹陷的廣場。

在它被建起來的那個年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考古學家把這個位於瓦里坎加的大土堆和小北遺址中其他類似的大土堆稱為神廟,因為它們很可能是出於宗教原因建造的。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小北地區遺址

説完金字塔,再來説説玉米。美洲人民厲害了,玉米品種666啊!

看這圖,現代科學家表示有點臉疼。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墨西哥南部依然生長着許多不同品種的玉米。

1941年,兩名美國考古學家在一個叫阿斯佩羅(Aspero)的地方進行挖掘,他們發現了很少的幾根印第安玉米穗。這個地方位於該地區一處河口的鹽鹼沼澤中,20 世紀70 年代,考古學家用放射性碳測年法,確定了這裏的年代——公元前3000 年。

So,我們的結論是:公元前3000年的美洲人,就愉快地種植玉米了。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事情的起因應該是這樣的:

大約11500 年前,一羣古印第安人生活在位於現今墨西哥普埃布拉州(Puebla)的洞穴裏。這些人是獵人,但是他們卻不獵殺乳齒象和猛獁象。這些龐大的物種當時已經滅絕了。

獵人們捕食的是一些較小的獵物,比如鹿和野兔。他們有時甚至還吃巨型海龜(它們可能比快速移動的鹿和兔子更容易捕獲)。

然而,在接下來的2000 年裏,這些獵物越來越少。這也許是因為這裏的人狩獵技術太高超了。也許,隨着氣候逐漸變得炎熱乾燥,動物生活的草原縮小了,所以動物的數量也隨之減少了。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無論何種解釋,普埃布拉和鄰近的瓦哈卡州(Oaxaca)的獵人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 都轉而以植物為食。

某一年被他們扔進垃圾堆的種子會在來年發芽,長成新的植物。在某個時候,他們開始有意地播下種子,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下一個生長季節裏採摘糧食。他們正進行農業活動。

這種情況出現在墨西哥南部的許多地方。人們開始種植至今仍在中美洲各地年復一年被人們收穫的糧食作物—南瓜、葫蘆和辣椒。

然後玉米就冒出來了。

一提到玉米,你就會想到黃色的玉米粒,但墨西哥玉米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墨西哥,玉米粒可能是紅色、藍色、黃色、橙色、黑色、粉色、紫色、乳白色,甚至是許多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

墨西哥藝術家迭戈·里維拉的一幅壁畫中的細節展示了阿茲特克婦女如何磨玉米,並用玉米粉做玉米圓餅

説完玉米,最大的驚喜要出現了。

假如我們隨便找六個人來問他們當今世上最大的荒原是哪一塊,那麼肯定有一些人會説是“亞馬孫熱帶雨林”。(別問為什麼是亞馬孫不是亞馬遜,問就是現在官方名稱都統一稱為亞馬孫)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第一份關於亞馬孫河流域的文字記載出自加斯帕爾·德·卡爾瓦哈爾(Gaspar de Carvajal),他是首次在亞馬孫河順流而下的59 個西班牙冒險家中的一員。

他書裏的場景讓我們感覺在他航行的時候,亞馬孫河岸上好像遍佈人口眾多的大型定居點,有些甚至延綿數千米。

他寫道,城鎮散佈在河岸,裏面住着印第安人。但卡爾瓦哈爾時代的人們認為這一切都是他編造的,一位西班牙作家嘲笑道:“謊話精,一派胡言。”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1519年葡萄牙人繪製的巴西地圖,顯示了大量印第安人定居點

亞馬孫熱帶森林看起來茂密繁盛,不可撼動。事實上,這個充滿生機的動植物羣落的基礎很薄弱。高温和強降雨將養分從土壤中衝出,使得這裏的土壤不僅貧瘠,還一直被侵蝕和酸化,因此許多生態學家稱這片熱帶森林為“濕潤的沙漠”。

1971 年,一位名叫貝蒂·梅格斯(Betty Meggers)的考古學家出版了一本名為《亞馬孫河流域:偽造天堂中的人類和文化》(Amazonia: Man and Culture in a Counterfeit Paradise) 的書。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該書解釋了亞馬孫河流域的人們如何設法在這一土壤貧瘠、生態限制嚴重的地區耕種。他們使用一種叫作輪歇(swidden)的方法,也叫刀耕火種法(slash and burn)。

輪歇是指,農民們清理出一小片園地或田地,燒掉倒下的樹木和砍伐的灌木(燃燒的灰燼可以快速為土壤提供氮和其他營養物質),然後種植作物。

在叢林再次佔據土地之前,他們可以種幾年莊稼,通常是三年。然後農民繼續清理一塊新的土地,讓原來的土地有機會恢復。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草火》,弗雷德裏克·雷明頓,1908 年。原住民為了吸引獵物,使用火焰燒掉灌木來催生出青草嫩芽

那些調查了亞馬孫河流域的遺址的科學家説,他們在種植樹木。

驚不驚喜,亞馬孫雨林,真的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

“參觀者總是感覺很驚奇,人們可以在森林裏散步,還能隨時從樹上採摘水果。”

植物專家查爾斯·克萊門特(Charles R. Clement)説:

“那是因為這些樹是人們種植的,其實他們是在古老的果園裏散步。”

如果這些考古學家是對的,那麼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就是高度發達文明的發源地,這些文明巧妙地改造了人們的生活環境。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它們在歐洲人抵達後瓦解或消失,只剩下一些土木工程和其他難以辨認的痕跡。這種關於古亞馬孫河流域的觀點是否屬實?

只有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回答這一問題了。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1 字。

轉載請註明: 亞馬孫雨林是印第安人“種”出來的?真不是玩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