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兩句古話一句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一句是"慈母多敗兒",有些家長就秉持了這樣的育兒觀念,嚴厲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拿出體罰措施,動手打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的孩子與不捱打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和不足呢?孩子們長大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孩子並不能都是按照爸爸媽媽的意願做事情,有的時候難免會調皮搗蛋,做出惹父母生氣的事情。生氣的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有的會選擇温和地處理,堅決不打孩子,而有的會發脾氣,怒斥孩子,甚至拿起棍棒打孩子。

選擇温和教育,不會打孩子的父母認為棍棒教育是個陋習,只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讓孩子接觸到暴力的對待,長大後也會容易習慣暴力地解決問題。雖然棍棒教育能夠讓孩子長記性,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也是不利的。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而選擇棍棒教育的父母認為只有變成"虎爸"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社會的競爭是殘酷的,必須要用打孩子這樣有效的方式,儘快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才是真正地對孩子好!温和的教育只會讓孩子在同樣的錯誤上犯了一次又一次而不知道悔改,這樣反而是對孩子不好的。

捱打長大與不捱打,長大後有哪些差距

1、性格敏感,缺乏信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捱了很多次打,會讓孩子養成敏感的性格,害怕自己的行為觸犯規則,受到懲罰。而有些父母因為孩子考試沒考好、犯了小錯打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缺乏信心,害怕失敗後捱打。長此以往,讓孩子特別的敏感,做事情的時候缺乏信心,顯得畏手畏腳,不敢勇於去探索未知,過分地循規蹈矩。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2、過於急躁,不能耐心地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急躁地選擇棍棒教育,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孩子,讓孩子變得十分急躁。這樣的孩子遇到事情,不能耐心地分析來龍去脈,總想着快速粗暴地解決,甚至為了解決問題而選擇也利用暴力。

3、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隨着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而去反抗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當父母的棍棒教育過於嚴厲的時候,十分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幹什麼事情都與父母對着幹,甚至容易變成問題少年。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父母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1、恩威並施,獎懲分明

不能地溺愛孩子,也不能全部簡單地選擇打孩子。父母應該給孩子立好規矩,提前與孩子溝通好獎勵處罰措施,恩威並施,獎懲分明。父母千萬不能一時興起就拿起棍棒教育,最好是用規矩約束孩子。

2、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曾經有種説法,孩子是藉助父母來看這個世界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及早地幫他們樹立主人公意識,培養他們逐步成熟起來,變成個小大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逐漸成熟起來,懂得自己分辨是非,讓他們自己有能力掌握人生的正確方向。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3、多多溝通,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都是缺乏溝通,不能理解孩子到底出了哪些問題,長此以往,親子關係變得淡薄不説,也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道路。所以,父母應該做孩子的聆聽者、陪伴者,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棍棒教育只是一種途徑,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朋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結語: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之間的差距是明顯的,父母不能簡單地選擇棍棒教育,而是耐下心來,多多與孩子溝通,選擇更有利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0 字。

轉載請註明: 捱打長大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重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