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羣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自2015年底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後,貴陽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和“五個體系”建設為根本遵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後在烏當區、花溪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規劃建成9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2019年6月,貴陽市易地扶貧搬遷3004户、12090人全部搬遷入住,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羣眾擺脱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實現了“一步跨千年”。
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貴陽在系統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安置小區管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的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共築行動”,建立“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安置點、科級領導包樓棟單元、結對黨員包户”工作機制,黨員結對幫扶搬遷羣眾全覆蓋,每月不定期走訪,幫助搬遷羣眾解決好就學、就醫、就業、創業等揪心事、煩心事和操心事,打通公共政策服務與搬遷户之間的“最後一公里”,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為讓搬遷羣眾住得舒心、融入當地,清鎮市站街鎮楓漁小區標準化建設了“11129”,即“一心一市一所兩校九室”,包括便民服務中心,惠民平價超市,講習所,農民夜校、農村金融學校,衞生室、警務室、老幼托管室、老年活動室、就業創業培訓室、圖書室、感恩室、黨員活動室、自管委室,並完善了相關服務管理機制。
為讓搬遷羣眾真正融入城鎮生活,貴陽市不斷完善安置點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安置區與城鎮一體化建設發展。所有安置點都實現了“五通三化”(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有線電視,綠化、美化、亮化),配套建設“八個一”服務工程,新建的3所幼兒園、1所小學和7所醫療機構已全部投入使用。
穩定就業是搬遷羣眾生計保障的根本。貴陽市把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創業帶動就業、技能培訓促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四大工程,採取設立就業服務中心、舉辦專場招聘會、引進扶貧車間、開拓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讓搬遷羣眾可以就地就近就業。
“嗒嗒嗒……”每天早上8點來鍾,修文縣龍崗社區龍潭居委會的扶貧車間裏,便傳出縫紉機的聲音,十幾名工人正在趕製訂單。據介紹,這個扶貧車間最多能提供70多個工作崗位,目前有20多名工人,主要是搬遷羣眾。
“我們還有生產白酒手提袋、八寶粥蓋等的多個扶貧車間,一些身有殘疾的搬遷居民一個月也能在扶貧車間裏掙到500多元錢。”龍潭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劉開仙説。
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移民處副處長張志坤説,目前所有安置點都建設了1個以上的扶貧車間,“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截至6月底,我市“十三五”搬遷對象中有勞動力的共2787户5647人,落實就業創業2787户5441人,就業率達96.4%,有勞動力家庭實現一户一人以上就業。
為使搬遷羣眾“過得舒心”,貴陽市還組織安置點的文藝傳承人、民族歌舞能手等組建文化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開展環境治理、家電維修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在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假日開展長桌宴等羣眾活動……周到豐富的服務讓搬遷羣眾生活無憂、心情愉悦。
貴陽通過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後半篇文章”,使搬遷羣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接下來,貴陽將圍繞“三感”社區建設,持續推進“五個體系”建設,深化“共築行動”,圍繞“人和、家富、業興”的目標,大力開展“志、智”雙扶活動,促進搬遷羣眾充分就業和增收致富,不斷鞏固提升“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成果。(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樊成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