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志鵬來説,每個工作日從軌交接駁1線開始,又由這輛新能源中巴結束,這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個月。相較於其他公交,這趟站點直達的接駁專線能縮短將近半小時。
和王志鵬一樣在固定時間點乘坐固定班次通勤的還有家住青浦在臨港做工程建設的劉大哥。來往於青浦和臨港,每天路上就要花去4個多小時,如此辛苦的奔波之下,路上時間能縮短一點也是安慰。
6月18日,16號線直達車開通,劉大哥成為首班直達車的乘客,從此也成為忠實粉絲。到如今2個多月,劉大哥每天往返兩地都會乘坐這趟車,因為相較於站站停的普通車,這趟車快了整整20分鐘。
軌交接駁1線和16號線直達車分別開通於今年4月和6月,是臨港交通建設公共交通增量的重要佈局之一。
2019年8月,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除了開通16直達車、開通軌交接駁線,一年以來,S2公路海港大道立交匝道、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S3高速公路延伸等數十項市政交通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先後啓動,交通建設在這片投資熱土智慧新城上如火如荼地展開,箇中理由毋庸置疑:“要想富先修路。”
那麼,在這個總面積873平方公里、比上海中心城區還大的熱土上,建設交通基礎設施體系、提供交通服務有着什麼樣的不同?
不同於中心城區,臨港新片區區域大建築物分佈分散,在保障基本量的情況下,通過定製路線的方式,對準重點企業、重點產業園、重要交通樞紐,按需設置線路。
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和交通管理處(下稱建交處)處長朱建忠給出了回答,“按需”是重點。
這點在最近新開工的交通建設項目上就有所體現。
8月18日,中運量T1線項目配套工程(滴水湖站)開工。中運量共策劃6條線路,此次率先啓動T1建設。T1線將設滴水湖首末站、臨港大道、橄欖路、順翔路、同順大道、江山路、鴻音路、鴻音廣場站點。但事實上,建交處副處長趙勇告訴記者,T1原本在設計時設置了22個站點,先期先開出這幾個站點,待運營平穩後,將根據客流量情況增設站點,甚至考慮參考16號線,在早晚高峯開出大站車乃至直達車,平衡快捷直達和站點互通的多種需求。
需求是動態變化的,交通的改善永遠在路上。在軌交接駁1線開通後,配合16號線直達車的開通,軌交接駁又開設了2線3線,作為滴水湖站的補充,實現“最後N公里”的貫通。事實上,T1和即將於8月20日開工的Y4道路新建都是今年下半年新增的項目。在建交處制定的下半年工作計劃中,共有3個項目調減、新增正式項目3個、新增預備項目4個。
未來,按需優化線路仍然是新片區公共交通服務工作的重點。據建交處透露,9月,一趟聯通惠南和六院的定向班車有望開出,每天6-8趟,途徑萬祥、書院等地。開通後,該趟定製班車將填補惠南和六院直連公交的空缺,此前轄區內沒有三甲醫院的惠南居民若要去六院看病必須要地鐵倒公交,這對於年邁手腳不方便的老人來説並不方便,這趟班車開通後將能滿足惠南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的看病乘車需求,免去換乘奔波。
去年8月,臨港新片區成立;9月底,S2公路海港大道立交匝道新建工程開工;10月中旬,兩港大道快速化先行啓動工程開工;10月底,S3公路(周鄧公路~G1503-兩港大道立交)新建工程開工。一個月內,三項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繼開工,這個速度不可謂不迅速,但其實這樣高效的“臨港速度”背後是多年線路調研、制式研究的積累。
“按需”按的是人民的“需”,按需規劃的背後是深入瞭解居民需求。依託每週都會進行的臨港公交大調研,建交處走訪社區和鎮政府,瞭解居民需求,同時還對接研究機構,根據大數據對線路設計規劃做科學判斷。
線路規劃、站點設置,甚至中運量的外觀設計也在網上發起過投票,交通是民生的保障,按需提供交通服務,新片區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落到實處。
如果説臨港新片區交通建設還有什麼特點的話,智慧化則是值得稱道的另一點。今年4月,臨港新片區發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交通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稱《三年行動計劃》),指出在交通設施上,夯實“智慧化”能力基礎;公共交通上,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運輸管理上,打造“智慧化”高效平台。
依然是此次開工的T1,據臨港服務公司介紹,這條線路將採用DRT數字軌道捷運系統,與以往鋪設軌道會空中接“鞭子”的電車不同,DRT數字軌道捷運系統通過地面磁釘與車實現物理識別,地上每隔一定距離埋磁釘,磁釘可以做數字編碼,路線、車速等參數提前設定好,這樣所有磁釘構成一個電子地圖,車就相當於在電子地圖上行駛。T1將是全國第一條採用DRT數字軌道捷運系統的電車。
作為一座智造之城,新品區擁有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產業,臨港在提高交通服務智能化水平上本身就具備一定優勢。
在臨港新片區,如果你走在滴水湖環湖的幾條道路上,或許會看到車頂架着環形攝像頭的黑色汽車從面前駛過,這是無人駕駛汽車在開放測試道路上進行“科目三”大路考的練習。目前,臨港擁有26.1公里開放測試道路,二期該距離將會擴展到51.2公里。毫無疑問,臨港在發展智能駕駛上已經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今年6月,無人清掃車已在滴水湖景區內試點應用,清掃車就是由在臨港註冊成立的本土企業中科雲谷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據建交處介紹,滴水湖智能駕駛觀光巴士可能於未來不久進行示範線的測試工作,通過車端、路端、雲端等多端協作實現智能駕駛。
信號燈聯網控制、公交智能調度、智能停車……在智慧化交通運輸的道路上,新片區力爭先行先試走在前列。
對於臨港新片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優勢,參與過新片區信號燈智能改造的管委會發改處智慧城市研究員王亮這樣説,一來城市新,一張白紙可以嘗試最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越”,二來臨港城市管理“小政府,大社會”,在公務員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必須依靠智慧化和信息化。
“對外出行快速化,內部交通便捷化”,這是《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臨港新片區交通提升目標。
對外高效,《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15、30、60、90”的交通出行能力(即從臨港出發,至浦東樞紐、龍陽路樞紐、虹橋樞紐和臨近省份,分別用時在15、30、60、90分鐘)。
因為16號線直達車的開通,“30”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如今為37分鐘。
對內便捷,《三年行動計劃》從市域、組團、內部三個層面提出行動方向。從市域層面上提高交通廊道的運輸能力和水平,形成中心城區和重點地區、主要樞紐之間的集約化快速通道聯繫;從組團層面上構築多層次、綠色化的交通廊道,加強臨港新片區組團之間的暢通聯繫,實現多樣化選擇的路徑;從內部層面上提供人性化、智能化、集約化服務,確保內部功能組團之間的互聯互通,體現臨港新片區交通特色。
這次中運量T1線開工計劃年底建成,2021年投入運營,T1將大大增強主城區與產業區塊公交聯繫。Y4道路作為臨港新片區中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連接產業區、泥城鎮書院鎮過大治河直達浦東新區,是重要的南北向廊道和對外通道。
路網建設就像魚骨,臨港新片區的魚骨正在逐步成型。
建交處副處長趙勇這樣向記者描述。
本着服務民生的立足點,憑藉着技術高地優勢,在這片嶄新而廣袤的熱土上,一條條新路開拓出來,舊貌換了新顏,一張張路網逐步形成,臨港的血管日益充實,一趟趟公共交通被開闢,像滾燙的血液在流淌。臨港新片區,這個新生兒,脈搏跳動,心潮澎湃,無限的生機在迸發。
來源:周到上海作者:唐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