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團中央發起的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盤中的食物的“光盤行動”成了CNN等外媒對準的目標。
8月28日,CNN發表一篇標題為《在專制的中國,餐飲自由是一種奢望》的文章,文中將中國的“光盤行動”與“糧食危機論”聯繫在一起。並稱,各界擔心中國“養不活”14億人,甚至指責此項倡議剝奪了民眾的“飲食自由”。
CNN文章發表後,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網友們紛紛指出CNN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夾帶私貨等等。
文中提到,中國政府什麼都要管,比如民眾吃什麼、在哪吃、怎麼吃、吃多少,還説“中央呼籲制止餐飲浪費,官員和企業爭先恐後地想辦法防止人們過量點餐,某些地方甚至對顧客的用餐行為進行視頻監控,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文章蒐羅了幾個極端的例子:上海政府官員要求居民舉報餐飲浪費行為、餐館老闆呼籲客人採取“N-1”點餐模式、湖南省的一家餐館甚至推行“餐前稱重”,再根據客人的體重推薦適量的飲食。
但事實上,這家湖南餐館“稱重點餐”的做法推出後引發網友強烈不滿,餐館很快發表道歉,並停止了這種做法。
其實在全世界,我們都應該認真反思自身的消費習慣和浪費情況,並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正如CNN文章指出的那樣,“2013年至2015年,中國每年浪費了約1800萬噸糧食。”鑑於中國有14億的龐大人口,文章指出“這比某些西方國家做得好”。
《經濟學人》智庫發佈的“2018年糧食可持續性指數”顯示,中國每年人均浪費約72.4磅糧食,澳大利亞每年人均浪費168磅糧食,而美國在該指數上排名墊底,每年浪費209磅糧食。
因此,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應該是中國的措施有多專制,而是,為什麼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不能採取更多措施來制止餐飲浪費?
文章還説,中國並未陷入糧食危機,實際上,中國連續16年取得糧食豐收,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近6640億公斤,但即使一個國家糧食供應充足,民眾依然要杜絕糧食浪費行為。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一直強調勤儉節約是美德,唐代詩人李紳曾留下著名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盤中的每粒米飯都凝聚着農民的辛勤勞動。
這種哲學理念年深久遠,並不是因當下新冠疫情、貿易緊張關係和洪災才出現的。在標題中稱中國推行“光盤行動”是因為擔心無法養活國人,實在是過於片面。
誠然,當前局面具有多面性,人們對於改變飲食習慣的態度各不相同,大多數媒體似乎都沒有興趣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只要和中國相關的,通通按負面消息報道。
法國在2016年出台了一項法律,規定雜貨店必須捐贈可食用的未售出食物,而不是將其扔掉,法國因此被譽為反糧食浪費的領導者;韓國於2016年實施了一項規定,要求民眾為浪費的食物支付回收處理費,韓國因此受到讚揚,被認為是取得了抗擊糧食浪費的勝利;意大利於2016年通過了一項限制糧食浪費的法律,為捐贈未售出的食物提供便利,相關報道根本就沒提到威權主義或糧食短缺問題......那為什麼某些國家採取措施遏制糧食浪費,就會被譽為找到了解決全球問題的本地方案,而當中國採取類似的行動時,卻被成為“過度管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