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捐出死亡兒子器官的父母親致敬!

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由於一場意外,15歲的小文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喪子之痛讓小文的父母很難過,面對無法改變的結果,小文的父母提出了捐獻兒子器官和遺體的想法。昨日上午9時,小文的父親在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內,跟兒子進行了最後的告別。經過手術,小文捐獻出了雙腎和肝臟,讓3名病患重獲新生。

對捐出死亡兒子器官的父母親致敬!

目前單單是中國國內,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器官,許多明明有生存機會的病人都不得不最終面臨死亡的悲劇不乏其數,這無論是對於醫生還是病人家屬以及病人本身都是一件十分惋惜的事,而還有不少人竟然利用這一點來斂財,在黑市上進行器官買賣,構成了嚴重的犯罪性質,但是捐贈的器官就不一樣了,它有存在的合法性,也有國家法律條文進行保護,目前醫院中現有的可以用於移植手術的器官有的是死者家屬做出重要的決定捐獻出死者的器官和遺體捐贈的。

死亡和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晚霞和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生,可以奉獻、服務和幫助他人。死,依然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一場意外,15歲男孩腦死亡,父母捐出兒子器官救3人。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從2014年完成首例器官捐獻至今,我市已完成159例器官捐獻,今年以來已完成26例器官捐獻,全市的遺體捐獻也增至29例。他們是所有的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的“先驅者”,每一個名字都代表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每一次捐獻背後都有着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有人説,這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大愛;也有人説,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不管怎麼説,這不由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對捐出死亡兒子器官的父母親致敬!

隨着醫學科學的發展,器官移植將使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和延續。“死者為了生者”。這是在巴黎一家著名的解剖學館大門上方,用金碧輝煌的大字鐫刻着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遺體解剖事業的實質與內涵。

器官移植的誕生和發展是20世紀以來醫學科學的一個巨大進步,捐獻器官、捐獻遺體乃是拯救生命、造福人類的壯舉。然而,器官捐獻至今依然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請看一個實例:江蘇某醫學院大門口,突然闖進幾個橫眉怒目的漢子。有人問:“什麼事?”其中一人大罵:“老子等着你們這兒的教授,他憑什麼把我舅舅的眼珠子移植給瞎子,我要讓他的眼珠子賠上!”該院教授,幾天前經病人臨終前同意,把死者的角膜移植到兩位青年盲人。事後死者家屬不答應,非要教授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天24小時像國民黨圍剿紅軍一樣圍追堵截,教授有家不能回,有課不能上,開不了診,手術做不了,外邊躲了3個月。最後院方賠償5000元才了事。

傳統觀念的影響、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及法律不健全是一堵難以跨越的牆,對捐獻遺體、器官的做法特別排斥,成為阻礙捐獻遺體、捐獻器官行為的主要因素。器官移植手術必須解決器官供體問題。另一方面,也因為缺少統一的全國性法律法規,即便有些有志於捐獻遺體的志願者,也因為繁瑣的手續與流程,欠周到的服務而卻步。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貴州省人體器官捐獻條例》,針對當時人體器官捐獻缺少規範,不少人想捐而無處捐的現象明確了各方義務與權益,讓人體器官捐獻行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些年捐獻者與志願者數量增多,這得益於媒體不斷的宣傳報道也是今年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人數如此之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媒體的宣傳報道,每逢節點性日子,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也會走進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進行宣傳,普及人體器官捐獻的相關知識。儘管越來越多人接受器官捐獻,但這條路依舊漫長。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出對器官捐獻的認識誤區,加入到器官捐獻志願者的行列這件有意義的事情中來,讓生命價值在大愛中獲得永恆。因為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屍檢率都在70%以上,而我國每年死亡人數近700萬,能夠提供醫學界的屍體,竟不到2%,還不如一個只有10萬、幾百萬人的小國。

對捐出死亡兒子器官的父母親致敬!

“讓能活的器官繼續活下去,才是對逝去生命的最好慰藉。”我國志願捐獻遺體的有識之士是憑着他們的知識和覺悟,去衝破傳統的束縛。目前,號召人們器官捐獻的宣傳工作仍需加強,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的中國,理應對人類文明作出更多的貢獻,器官捐獻作為人類互助互濟的一種可行且可貴的方法,應該在中華大地上譜寫出輝煌的篇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8 字。

轉載請註明: 對捐出死亡兒子器官的父母親致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