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男孩浴室自盡:父母責任最大!忽視了對孩子細節的關注

作為一個媽媽,我深深地感受到陪伴一個孩子長大,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從孕期的各種不方便,到“卸貨”後的瑣碎小事兒,再到孩子的思想教育和作業輔導等等,每一步都不簡單。

但隨着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善於傾聽的舉動就會有所減少。一部分父母轉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掙錢上面,因為父母都想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另一部分父母只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之上,漸漸地與孩子之間的話題,好像除了學習和分數以外,就沒了其他的任何交流。

近日,安徽一個13歲男孩在浴室上吊自殺的事情,又一次給父母敲響了警鐘。據瞭解父母為了追求孩子的死亡動機,翻閲了孩子的各種作業本、日記本等個人用品,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最後卻在孩子最常用的手機裏發現了孩子早就搜索過如何捆綁之類的信息。

一個花季生命的凋零,無疑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倍感惋惜。但其實 曦曦 媽認為我們不能僅僅只是將此當作新聞來看,更重要的是反思其背後的教育意義——

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真的無跡可尋嗎?

鄰居家的小兒子,因為性別是男,所以在家裏備受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所重視。從小孩子就是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樣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現狀,所以見不得人不聽自己的指揮。

小朋友之間發生了小摩擦,這個小男孩總是會咬着牙齒、捏着拳頭、滿臉漲紅想要毆打對方。而這個時候,他的父母並不會幫他疏導情緒,反而是一臉得意地告訴其他人:“你看我這兒子,年紀雖然很小,但氣性還比較大!”就這樣,小男孩的父母開啓了不斷“擦屁股”的經歷,總是在給兒子的暴力善後。

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實從很多細節之上是可以察覺出來的,只不過是因為有些父母將此當作優點罷了。

沒有天生內向的孩子,這都跟家庭環境密切相關!

很多家長會説:“我這兒子內向,從小就是悶葫蘆,我們從來不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麼。”其實,曦曦媽一直認為根本沒有天生內向的孩子,孩子的性格是自信陽光還是自卑內向,都跟家庭教育有着莫大聯繫。

在家裏,當孩子長期感受到父母關係不和諧時,孩子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小年紀就學會察言觀色、封閉自我;當孩子跟父母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一些事情時,爸媽只聽了一句就劃上了“不重要”的符號,於是拒絕繼續聆聽;當父母都不善於表達情感時,家裏和諧、歡笑的場面寥寥無幾,孩子回到這個家也只會感覺到壓抑。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當看到別的孩子擁有幸福的家庭時,甚至會加劇孩子自我否定的頻率。孩子會認為,一定是我表現不好,這個家才不像家。

做一個善於聆聽的父母,能夠和孩子成為朋友或閨蜜。

以前女兒放學回家,每天告訴我的都是“媽媽,今天老師獎勵了我兩個貼貼畫”“媽媽,今天老師表揚了我一次”,我幾乎沒有聽她給我講過自己被批評的事情。

後來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和她聊着聊着,她就説:“我以前也被老師罰站了。”我很詫異,為什麼她沒有告訴我自己被批評的經歷,而總是告訴我自己表現很好的事情。女兒説因為害怕我批評她,所以她總是報喜不報憂。

對此,我非常鄭重地告訴她:“寶貝兒,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犯錯不可怕,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夠改正錯誤就行了。媽媽希望你以後不管是開心的也好,不開心的也罷,都能夠跟爸爸媽媽分享。”

從那次之後,女兒在學校裏發生的任何一個開心或者難過的事情,她都會第一時間跟我分享。

做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是極其關鍵的一環,如果在孩子小時候你都不能跟孩子成為朋友,那麼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你就更難進入孩子的內心了。

爸媽對孩子的愛,應該成為孩子克服一切困難的能量。

做父母最可悲的事情,不是自己辛辛苦苦掙錢,卻換來孩子並不理想的成績。而是自己明明很愛孩子,可孩子卻絲毫沒有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愛!

很多爸媽總是習慣性把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掛在嘴邊,企圖通過嘮叨等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對於自己付出了多少。可往往正是這樣的一些方式,卻讓孩子滋生了厭煩父母的心裏。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幫助孩子克服一切困難的能量,而不是成為孩子對一切失去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平日裏,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意識到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永遠愛你,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和爸爸媽媽分享我們都會盡量給你最大的幫助!

做父母是一門學問,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重視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多關心孩子的內心,只有走入孩子內心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7 字。

轉載請註明: 五年級男孩浴室自盡:父母責任最大!忽視了對孩子細節的關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