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和你結婚”,媽媽的回答和引導方式將影響孩子一輩子
很多父母經常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説想要和爸爸媽媽結婚,或者交了新朋友就想嫁給他?
4歲的朵朵是個熱情開朗的小姑娘,在幼兒園的人緣很好,大家都喜歡和她玩。有一天,媽媽接朵朵放學回家的路上,朵朵和媽媽興奮的聊起了幼兒園新交的好朋友小亮。朵朵説小亮人特別好,給了自己一塊大白兔奶糖,自己要嫁給亮亮。媽媽聽後哭笑不得,覺得是童言無忌。
過了幾天後朵朵又在學校交到了其他好朋友,今天要嫁給聰聰明天要嫁給丁丁,這引起了媽媽的注意,不知道女兒為什麼天天想着要嫁給小夥伴。
其實朵朵是進入了“婚姻敏感期”,是兒童成長髮育的必經階段,並不是像很多大人以為的“孩子不知羞恥”,這只是孩子正常的人生階段。
什麼是婚姻敏感期?
當孩子年齡到了4-5歲的時候,他們就會進入“婚姻敏感期”。在孩子的心裏,覺得結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他們第一次對性別和異性有了模糊的意識,對結婚產生了好奇。
在孩子的想法裏,覺得如果喜歡這個人,想和這個人成為朋友,一直待在一起,變成更加親密的關係就可以結婚,結婚的對象可以是任何的人,可以是陪自己玩耍的小夥伴、爸爸、媽媽,任何讓自己開心的人。
他們對結婚其實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和概念,只是當成新奇有趣的事情,想要嘗試,因此經常把“我想和某某某結婚”掛在嘴邊。
婚姻敏感期的表現
那麼,處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又有什麼表現呢?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你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婚姻敏感期。
1、 想要“嫁給爸爸”或者“娶媽媽”
孩子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取情感依賴和需求,也學會表達愛的方式。因此孩子對婚姻敏感期的認知和探索常常從父母開始。
當他們非常喜歡自己的父母,想要表達對父母的愛意時,總是會説出“爸爸,我想嫁給你”或者“媽媽,我想和你結婚”的話。芒果的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讓觀眾認識了演員杜江和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媽媽霍思燕曾經在微博上説,嗯哼的人生規劃是八歲娶媽媽。歌手及演員戚薇的女兒Lucky也在節目中對爸爸表白:“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
這些話語其實都表示了孩子對父母的喜歡和依賴,是一種感情的表達,對異性的單純好感而已。
2、 尋找同齡小夥伴結婚
當孩子的朋友圈擴大後,他們認識的人不僅僅侷限在父母和家人身上,還有了很多同齡小夥伴的加入。這個時候他們的“結婚對象”也會從父母轉移到小夥伴身上。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和朋友玩過家家,喜歡和夥伴扮演夫妻,每天一起上班賺錢,下班照顧孩子。他們感受到了和同齡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樂趣,比起父母來講,夥伴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願意陪自己玩那些父母覺得很幼稚的遊戲,因此他們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分享玩具和零食。
體會到和小夥伴玩耍的樂趣,兩個人成為朋友後,孩子就總喜歡宣佈“我們兩個長大了要結婚”,並且喜歡和小夥伴擁抱。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婚姻敏感期
其實,無論是孩子想要和父母結婚還是想要和同齡小夥伴結婚,這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正常行為,父母應該用健康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用成人世界的婚戀觀批評、指責孩子。下面這三種方式可以幫助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度過“婚姻敏感期”。
1、 不盲目批評和打壓
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簡單幹淨又美好,他們口中的“喜歡”“結婚”都是表達喜悦、開心的方式,和成人世界裏的婚姻規則有本質區別。
如果父母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想法和行為,當聽到孩子説出“結婚”這種話的時候,認為孩子“不知羞恥”,從而用成人的刻薄言語去批評孩子,打壓孩子對異性朦朧的好感。那麼很可能將孩子引入歧途,會讓孩子產生對情感的羞恥之心,不能正確看待異性間的感情,甚至會出現情感障礙,長大後遇到喜歡的另一半也會不知如何表達,產生害怕、抗拒的心理。
相反,如果父母能做到細心呵護孩子的情感體驗,接納和保護孩子的情感,那麼會讓孩子更加自信,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體會和感受,未來的感情關係也會處理的更加遊刃有餘。
2、 不躲避孩子提出的問題
當孩子有了模糊的性別意識,對婚姻有了好奇心後,就會經常提出一些疑問。比如“為什麼我不能和媽媽結婚?”“為什麼爸爸能和媽媽結婚?”等問題。
父母面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時,有的父母會選擇迴避,不理會孩子的提問,還有的父母會敷衍孩子,用粗暴簡單的話語帶過,不正面回答。
家長的正確做法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和行為進行解答,讓孩子感知情感和愛。比如媽媽可以説:“因為爸爸媽媽非常相愛,所以我們結婚了。”這樣回答不僅能解決孩子心中的疑惑還能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父母非常相愛,自己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3、 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處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更喜歡用直接的親親、抱抱來表達愛的方式。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讓孩子懂得自重和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