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五年業務量持續、快速、高質量增長,發展速度駛入快車道!”如果把類似語句放在一家普通企業的營銷文案中,當然無可厚非,甚至顯得平平無奇。可是最近,它卻因出現在一家醫院的官方推文中而備受質疑。
2月8日下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官方賬號發佈推文,標題為“熱烈祝賀胸外科2020年度手術量突破1000台”。很快,該文引發網友在線質疑:“考慮過患者感受嗎?是在慶祝自己生意興隆嗎”“用祝賀合適嗎?有沒有看到病患在哭泣?”2月9日,醫院回應稱已將原文刪除,並表示“措辭有些問題”。
作為救死扶傷的行業,醫院提高救治能力、增強收治水平當然是好事。但是,把無數患者的就醫歷程歸納為冷冰冰的手術數目,甚至為了“業務量”的增長而大肆慶祝,顯然讓人難以共情。
“但願世間人無疾,何惜架上藥生塵。”其實,每一台手術背後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能有術後痊癒的如釋重負,也可能有備受病症折磨的痛苦,生死未卜的揪心,甚至是天人永隔的悲痛。在親眼目睹了這些嚴肅、沉重的各色病患之後,醫院本應更感同身受,深知每台手術背後的艱難與不易,卻在相關宣傳文章中出現“消費痛苦”之嫌,引發社會觀感的普遍不滿。
而更重要的,在這一事件中,比起“措辭不當”,醫院的自我認知才是公眾的核心關切。就宣傳文案而言,無論是“業務量持續增長”,還是“手術量破千台大關”,都似乎折射出該醫院“以我為主”的思路和追求把“業務”做大的商業邏輯。可是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具有不可剝離的公共屬性,一味從做生意的角度謀求發展,顯然與新醫改的整體思路有所偏離。
不論什麼時代,真正能樹起醫院口碑的,不只在精湛的醫術,更有值得信賴的醫德醫心。當患者發現自己“寄以生死”,卻只被醫院冷漠地視為一個“業務”,作為“創收”的來源,又怎能真正產生信任、安心託付?因而,此次“翻車”後,比起加強宣傳措辭上的小心斟酌,涉事醫院更應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主”,把心思放到滿足患者需求的正途上來。
其實,在2020年疫情的籠罩下,不難想象胸外科醫護人員承受的特殊工作壓力。在相關回應中,該院工作人員也提到:“一年來科室在沒有增加人員和其它條件的情況下,工作強度增加了很多,所以想做一個總結,算是對於科室的一個肯定。”這當然沒有錯,也應該對真實付出的醫護進行肯定,但與其用抽象的數據作為“業績”大加宣傳,徒增公眾反感,不如把“鏡頭”還給真正的主角,貼近一線醫務人員的工作日常,通過點滴細節展現他們的醫者惻隱之心和專業水平,反而更能增進醫患之間更多的理解。
增強醫患信任,打造醫院口碑,靠的是真誠以待,幫助患者擺脱病痛苦楚,動不動就高調慶賀“業務量”突破的喜慶語調,實在不是醫者仁心的口吻。
(作者 任冠青,摘自“紅星新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