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張悦 馬菲】8月24日,中韓兩國迎來建交30週年紀念日。在兩國建交前10年的1982年,韓中友好協會成立,作為韓國成立最早和最具影響力的友好團體之一,該協會長期以來為促進兩國民間友好作出貢獻。韓中友好協會現任會長辛正承曾參與1992年中韓建交工作,並在李明博總統執政時出任中韓建交以來的第七任駐華大使(2008年至2009年)。近日,辛正承會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國正處於尋求進一步夯實成熟的夥伴關係的時期,通過“和而不同”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他還從韓國國情的角度分析説,韓國今後一直會重視韓美同盟,但也不會忽略韓中關係。
環球時報:您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1952年),韓中友好協會成立於80年代,您參與中韓建交是90年代,今天我們又身處21世紀20年代。如果請您分別用一句話來表達對這四個時代的看法,您會怎麼説?
辛正承:如果從韓中兩國關係的視角看這四個時代,我認為上世紀50年代是兩國衝突和隔絕的時代,80年代是韓中關係改善的準備時期,90年代是韓中關係正常化和初期發展階段,而21世紀20年代是我們尋求進一步夯實成熟的夥伴關係的時期。
環球時報:您去年7月在就任韓中友好協會會長的儀式上表示:“韓中兩國是搬不走的好鄰居、拆不散的好朋友、離不開的好夥伴。”從1992年到2022年,您親歷中韓建交30年,見證了兩國關係發展的各個階段。您現在對哪幾個階段兩國關係的發展仍記憶猶新?
辛正承:韓中建交後的頭10年時間裏,兩國陸續展開了廣泛的新合作,在這個基礎上雙方增進了相互瞭解,這段時期兩國關係發展非常順利。從2000年初開始,中韓“大蒜事件”(韓國提高中國產大蒜的關税後,中國暫停進口韓國產手機、聚乙烯)、中國“東北工程”(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中的高句麗歷史問題等兩國間的矛盾偶爾會凸顯出來,但是因為認識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兩國經過努力,圓滿處理矛盾。大約從2010年開始,隨着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加劇,以及朝核問題的演變,韓中之間在戰略問題上出現分歧,對兩國關係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最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也給兩國民間的交流與合作帶來一些障礙。
環球時報:韓國外長樸振近日訪華,引發中韓兩國輿論的關注,有的還特別強調“這是尹錫悦政府上台3個月後首位訪華的韓國高官”,“韓外長引用成語‘和而不同’,希望加強與中國合作”。用“和而不同”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國關係,您怎麼理解?
辛正承:韓國和中國由於長期的文化交流,有很多能相互產生共鳴的地方。因歷史的原因,兩國的理念和體制有了不同的發展。即使如此,兩國關係中也有很多可以追求的共同利益,但是各國的國情不同,國家利益也不可能相同,因此,韓中兩國在承認這種差異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相互和解才是明智之舉。
今後兩國關係將存在不容小覷的挑戰。對此,兩國有必要集思廣益,以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為基礎,通過“和而不同”為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做進一步努力。
環球時報:最近有韓國學者在《掌櫃主義的誕生——誰都亂説的中國,誰都不説的中國》一書提到,因安保保守主義者響應美國推行的對華遏制戰略,導致“嫌中”情緒在韓國國內有所增多。這樣的對華認知偏差會對韓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和中韓關係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辛正承:我也聽説過這本書,但還沒有讀過。目前,韓國和中國相互認知偏差的增大是事實。談到韓國國內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增多的原因,根據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解釋,但我認為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韓國人傳統上對國力急劇上升的中國心存憂慮。
環球時報:2020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民調顯示,韓國民眾,特別是青年民眾對中國的評價是最負面的。除了民調本身的設計外,有觀點認為,最近幾年,韓國公眾的對華認知急劇惡化,也與韓國保守派政客急於爭取年輕選民有關。在您看來,應通過哪些方式來拉近兩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之間的認知差距呢?
辛正承:我認為,現在兩國國內都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信息通信又很發達,那些媒體傳播不準確、歪曲的信息,很可能刺激中韓間的國民感情。因此,中韓有必要制定對策,防止此類事件發生。
我還記得韓國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那段時間,韓中民間曾發生過很大的誤會。幸好《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記者通過現場採訪報道了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完全不同的事實,該事件才告一段落。
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兩國國民,特別是青年人為重點,進一步擴大相互交流,制定多種多樣的交流項目,擴大參與範圍,以便相互理解和合作。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強調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必要性。作為世界的一員,青少年要努力培養相互理解、尊重、擴大共識的意識。
環球時報:圍繞是否加入“芯片四方聯盟”、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謀求韓美日軍事同盟等問題,國際上也有呼聲,希望韓國對華政策不應盲目追隨美國。對這個中國民眾十分關注的話題,您個人有什麼看法?
辛正承:韓國處於海洋勢力和大陸勢力交叉的地緣位置。朝鮮半島還處於分裂狀態。韓國人口相對較多,但資源不足,經濟依賴於對外貿易。另外,韓國奉行自由民主主義和市場經濟。因此,韓國希望最大限度地與周邊國家維持良好的關係,維持地區和平與穩定並積極實現自由貿易。雖然在不同的政府時期,韓國的對外政策傾向多少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都是以韓國的國情和以此形成的國家利益為中心來推進的。任何國家,在國家利益中,安保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韓國考慮到最近的安保情況,今後一直會重視韓美同盟,但也不會忽略韓中關係。
環球時報: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印象最深的事件是什麼?卸任後,經常回訪中國嗎?對中國這些年的變化,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辛正承:在任期間,讓我印象最深的事件是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夏季奧運會。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讓我目睹了中國人民如何在政府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有效應對國家災難的過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展現了中國積蓄的總體力量。此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我經常訪問中國,感受到中國的國力日益提升,視野也在擴大。中國對韓國的關心也持續增加。無論如何,希望今後韓中關係能夠繼續健康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