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圖為戈壁採砂亂石灘改造而成的張掖市甘州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楊豔敏攝
甘肅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塔格等沙漠匯合南移的阻擋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鮮明提出,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甘肅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最大貢獻,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來推動實施。”甘肅省委書記尹弘表示,如今的甘肅,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羣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也極大提高。
近年來,隴原大地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呈現出生態破壞點位有效修復、綠色發展支撐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態勢。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90.2%,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5.9%。今年上半年,甘肅全省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7%。
擦亮“一柄如意”
甘肅自然風光優美,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宛如一柄玉如意。為讓這柄如意更加光彩奪目,甘肅全省上下樹牢“綠色決定生死”的意識,紮實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統籌推進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修復。
初秋時節,走進張掖市甘州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遠望祁連山頂雪,近觀萬畝生態林。公園內,萬畝常青苗木儲備林基地已完成8000多畝,各類苗木鬱鬱葱葱;胡楊林區內的樹木與花卉、棧道、生態水系渾然一體;當年戈壁灘上採砂形成的大坑經過防滲處理後引黑河水形成的湖面波光粼粼。而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亂石灘。
“整個公園6萬畝林地,沒有新增用水指標,全部來自農業節水。”甘州區黑河林場場長蒲興元介紹,再過幾年,公園內的苗木基地和經濟林還將發揮經濟效益,“前年,這片林子參與了甘肅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鼓舞了我們綠化造林的信心”。
近年來,甘肅省盯住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突出重點地區和關鍵部位,以實施生態工程、加強系統治理為抓手,推動全省生態環境實現整體好轉。
在黃河流域,甘肅啓動實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節水治水等重點生態項目,紮實推進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謀劃啓動黃河干流生態廊道建設,使流域生態功能出現積極變化。在長江流域,甘肅持續加強“兩江一水”綜合治理,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在內陸河流域,甘肅堅決整治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全面完成保護區內礦業權、水電站、旅遊設施項目分類整改,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
從2012年到2021年,甘肅省累計完成植樹造林4321.21萬畝,草原種草改良6517萬畝,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015萬畝。白雪皚皚的祁連山正在恢復昔日的寧靜、和諧與美麗,像一扇窗口展示着甘肅生態建設的最美底色。
厚植“一方產業”
近日,在武威市古浪縣3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示範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忙着安裝光伏板支架和組件。不遠處,裝好的光伏板下長着梭梭、檸條、駱駝刺等沙生植物。甘肅億恆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黨鋼飛説,該項目佔地1.3萬畝,光伏板下面鋪了土壤,可以種植防沙植物、養殖禽類,未來能讓沙漠荒灘變成生態產業發展的綠洲。
今年3月份,由國網武威供電公司創新提出、武威市政府主導實施的“沙漠能源生態圈”項目開始試點。項目利用沙漠資源,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鄉村振興、工業旅遊”的“光伏+”綠色生態產業模式,進一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今年上半年,武威市新能源累計發電22.11億千瓦時,佔全市總髮電量的54.46%。
近年來,甘肅以“兩山論”方略厚植“一方產業”,致力於打通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特別是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甘肅正在從“風光大省”向“風光強省”轉變。到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併網裝機達到3200萬千瓦,佔全省裝機總量的比重達到49.6%,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説,在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的同時,甘肅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新能源等生態產業,使生態財富加速轉化為經濟財富。
隨着重點產業鏈不斷做大做強,新能源及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旅遊等新興產業逐步壯大,2021年年底,甘肅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51%、47.8%、43.2%;全省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6%、10%。
抓好“一件大事”
作為全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甘肅省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2.14%,超過50%的國土面積位於自然災害高發易發區。為此,甘肅省啓動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這件大事”。
在山丹縣清泉鎮永寧新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閆芳一家過上了新生活。“以前在家種地,農閒時節到處找零活幹,收入不穩定。現如今在家門口的產業園區就可以務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閆芳回憶説,以前住在祁連山下的霍城鎮泉頭村,海拔2400多米,氣候高寒,基礎設施條件差,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都不方便。在永寧新村,學校、醫院、市場、商業網點以及社區服務一應俱全。
據瞭解,在永寧新村安置點周邊,地方政府統籌佈局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了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園、農業農村發展示範產業園,為搬進來的羣眾創造就近就業務工條件。
今年以來,甘肅各地立足實際,尊重羣眾意願,在政策落實、選址規劃、羣眾發動、設施配套、產業幫扶等方面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模式。張掖市按照“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民羣眾集中安置、公共服務集中配置、特色產業集中佈局”的模式,將5年規劃期內的集中安置點統一開工建設;平涼市圍繞搬遷羣眾“留得住、能致富”,創新“一區一間一庫一廠一園一地”的“六個一”增收渠道,因人施策落實就業幫扶措施;民樂縣着眼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將受災羣眾分類分批安置到“兩城三鎮”,正在加快形成“小縣大城”的發展格局。
任振鶴表示,在去年完成舟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850户3495人入住蘭州新區的基礎上,今年制定《甘肅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實施方案》,計劃5年搬遷26.43萬户103.95萬人,今年將完成4萬户15.85萬人的搬遷,讓羣眾搬進安居樂業的新家園,開啓幸福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