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了二胎,父母常常掛嘴邊的這六句話最傷孩子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
意思就是: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説的話會帶有殺傷力,但是如果我們的談話方式不對的話,確實會另自己和別人都受到傷害。
都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言語,在學校老師教的重要,但是在家裏父母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言傳身教”,所謂“言傳身教”,家庭教育當然離不開“語言”的教育。
語言是一門藝術,而一個家庭的言語會給孩子未來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響。
有時候父母不經意間説的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困惑,通常會因為父母的疏忽讓孩子受到深深的傷害,甚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下面這些讓孩子小小的心靈受傷的話,你知道多少?
1、“你比他大,要讓着他。”
有時候孩子之間為了一個玩具或者是一件事情發生爭吵,想必很多父母都有説過這樣的話,以為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再爭吵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好像從小父母就是給我們灌輸這樣的理念,而自己就算心裏有不滿,也只能默默的忍受。
其實父母在調解孩子之間紛爭的時候要明白紛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年紀的大小,父母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父母要適當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們明白自己有照顧和愛護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不是沒有原則的讓步。
如果父母長期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只會讓當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產生不滿,長期以往會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弟妹妹便會覺着自己年紀還小,別人處處讓着自己都是理所當然的,日後會不斷犯錯。
2、“這是別人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玩具。”
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每次買玩具,只買一個。當孩子們玩玩具時,他們看到別人的玩具也想要他們。但是對於一個玩具,孩子們經常為它而鬥爭。當父母買玩具時,他們會選擇同一個玩具買兩個。孩子們不會因為看到別人玩玩具而嫉妒。但每當孩子們對玩具發生爭執時,他們的父母通常會對他們説:“這是別人的玩具。我哥哥玩自己的玩具,“其實,這種教學方法不能避免孩子們下次玩玩具的糾紛。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讓他們知道與他人分享玩具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如果孩子們經常受到這樣的教育觀念,他們就會覺得別人的東西自己不能動,自己的東西別人也不能動, 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會變得比較自私。 3、“誰乖爸爸媽媽就愛誰。” 父母不要以為這樣的做法,就能讓孩子乖乖的聽話。“誰乖就愛誰”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想要得到爸爸媽媽的愛是有條件”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好了、聽話一些,爸爸媽媽才會愛自己。父母這樣的心態,往往會使孩子之間為了博取長輩的寵愛而競爭,以各種方法來取悦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很難得到長輩的愛,愈加自卑。 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跟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爭寵而努力,令孩子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活在壓力之下。 4、“弟弟妹妹一個人玩呢,快去陪他玩玩。” 這種命令式的語氣,只會令孩子們反感。當孩子正認認真真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父母的一句話,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妹妹玩,孩子自然就不情願了。即使陪弟弟妹妹一起玩,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年長懂事了的孩子會覺得父母這樣的做法是隻關心弟弟妹妹,卻從來不顧自己的感受,長期如此便會加深兄弟姐妹間的仇恨。 父母如果經常讓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長期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便會對父母產生不滿的情緒、積怨、叛逆的心理。 5、“她不過是我們家的保姆。” 父母對孩子説:“她只是我們家花錢請來的保姆。”這種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們便會覺得她是保姆,我們花錢僱她工作,我們就有權利不尊重她!長期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會讓孩子長大以後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為自己的家庭所付出的勞動成果。很多時候會有這樣的情況,本來是自己的孩子在家裏犯了錯,父母在瞭解清楚情況之後卻還是偏袒自己的孩子,把責任推給保姆,指責保姆沒照看好孩子,父母沒有正確的教導孩子,日後在無論發生任何事,孩子都不懂得去承擔責任。 如果父母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只會的責備保姆,這樣會縱容自己的孩子不斷範錯。 6、“我説不行就不行!” 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挑戰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當孩子和父母意見不統一時,要求孩子必須要服從自己的決定。父母總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事,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總是喜歡擅自幫孩子們做決定。父母不願意聽取孩子的意見,只覺得孩子應該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孩子在父母的“獨裁”統治下,完全沒有自主權可言,最後就算孩子服從了父母的安排,但他們的內心一樣還是抗拒的。 長期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父母一定要學會如何與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選擇,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懂得什麼是愛、責任、擔當,要引導他樹立一個健全的人格,積極努力的上進心,還有包容大度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