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挑事!多家歐洲媒體炒作“中國軍方竊取”

  “中國軍方正在竊取歐洲科學家的專業知識”“中國軍隊,德國製造”……5月19日,多家歐洲主流媒體以聳動的標題報道了11家歐洲媒體和機構的一項聯合調查結果,聲稱中國軍方從中國與歐洲科學家的合作中受益。參與調查的瑞士《新蘇黎世報》當天甚至連發3篇報道關注這一結果。

  據德意志廣播電台19日報道,該調查由荷蘭新聞調查平台“FollowtheMoney”主導,旨在分析中歐科學家之間合作的密切程度。調查人員收集了約35萬份歐洲與中國學者合作的學術論文。調查顯示,從2000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日,歐洲大學和“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研究人員之間合作2997篇學術論文,研究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半導體、自動駕駛車輛和雷達技術等敏感領域,其中至少有349篇是在德國學者的參與下完成。

  報道還稱,大約2210篇學術論文有一家中國軍事院校的參與。與該校聯合發表論文的歐洲高校中,幾乎一半來自英國,接下來是荷蘭和德國,與德國大學合作的至少有230篇。此外,歐洲大學還與中國一所物理研究院合作發表457項研究,法國以51項名列前茅。報道提到,該軍事院校和物理研究院均在美國的制裁名單上,但美國這些限制不適用於歐洲。

  

突然挑事!多家歐洲媒體炒作“中國軍方竊取”

  當地時間2021年9月17日,巴黎郊區,法國某高校

  據報道,此次調查的分析是基於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一份評估中國大學與中國軍事安全機構之間聯繫的清單。一些中歐合作研究被列入高風險或極高風險類別。德國聯邦憲法保衞局在網站上警告説,德國科學家和研究機構仍未意識到這些危險。“德國之聲”19日援引專家的話稱,一些合作研究成果無法排除軍民兩用的可能。但報道也稱,德國官方並未禁止這樣的合作,德國法律保障學術研究自由,涉及雙重用途問題的科研合作只是全部項目中的一小部分,對所有中國學者採取普遍懷疑的態度是錯誤的。

  中國軍事專家傅前哨19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歐洲媒體提到的上述領域都是非常常規的國際學術合作交流領域。因為目前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就是圖像識別、自動駕駛車輛等等,這些技術以民用為主,也可以轉為軍用,兩用情況非常多,很難截然劃分。“俄烏衝突中有很多西方國家提供給烏克蘭的民品是專門用於軍事的,包括對講機、紅外監視系統、消費級無人機、手電筒等。目前世界就是向智能化發展,所有國家都向這個方向攀登,因此展開相應合作是很正常的。糧食、醫療、生物等領域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分開軍用和民用。”傅前哨表示,此類調查報道反映出一種非常狹隘的觀念,完全是為挑事而挑事。

  一名與中國大學有合作的德國學者表示,一些研究人員對這樣具有政治性的調查報告感到擔心,認為這會毒化中歐科學合作。他表示,大學與中方合作都是按規定進行的,是相互的,對促進歐洲的科學發展也有很大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0 字。

轉載請註明: 突然挑事!多家歐洲媒體炒作“中國軍方竊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