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流調”工作人員會遇到多少困難?在疫情防控中,很多人往往會忽略他們的辛勞。1月15日上午,在“上海發佈”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推文裏,一位一線疾控工作人員講述了一段苦勸“次密接者”的遭遇。
據這名工作人員透露,自己遇到了一位次密接者,反覆要求查看自己是次密接者的影像資料證明,否則不願意去隔離。然而找信息需要時間,例如他(她)需要讓連續工作40小時的工作人員從記憶中確定“是否見過這個人”並回頭找出判定證據。這名工作人員呼籲,希望大家能在找到信息前配合轉運,不要耽誤轉運其他人的時間。“畢竟我們現在是在和病毒比速度。”
除了這名工作人員,也有一起工作的同事留言:“和病毒連續作戰的一週,每一個人都通宵好幾次熬夜好幾天,探索着‘身體的工作限值’。每一個流調電話都是我們打的,因為行程軌跡要閉環管理,所以要問無數個問題,流調報告要儘可能詳盡;每一個現場排查監控視頻都是我們一幀一幀看的,按照新冠防疫方案判的,因為還要請公安協助調查鎖定到人,需要放大看清‘你’的臉。所以請每一個接到相關電話的人耐心配合、原地等待,畢竟這些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守護你的健康。”
“疾控人員辛苦了,大家一定要支持和配合才能共同做好防疫工作,這樣上海才能更安全。”“應該讓市民都知道防疫人員的辛苦,讓大家更為配合。”“樓上的疾控人員辛苦了!作為普通居民,唯有配合你們才是最大的支持。”許多市民在看到疾控人員的留言時被他們的默默付出感動,並紛紛表達敬意,“真的很難,要和病毒賽跑,拿命在比賽,向你們致敬!”
配合流行病學調查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實際上,每多判定一個密接,就會多N個次密接和更多風險管控人羣。對於防疫部門來説,工作量是成幾何倍增長的。判密接是一門“技術活”,不僅僅是看有沒有戴口罩,還取決於和陽性人員的距離、交流的時間等。例如,如果陽性人員沒有戴好口罩,有人上前講話,距離比較近,都會判為密接。
流調工作需要獲取的信息:
1.個人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幾口人等。
2.健康狀況:近期可有不適、是否就醫、是否有發燒咳嗽等異常情況、是否做過核酸檢測等。
3.疫區旅遊史、疫區居住史:去哪裏旅行過、走過、路過的地方;何時是否居住在該地。
4.病例密切接觸史:同乘旅客近距離交流、居家成員、同事同學、圍觀羣眾等(密接會由公共衞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學判定)。
5.交通工具:是否乘坐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 。
6.其他必要信息:任何對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
專家表示,流調的目的是為了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保護其他人不被傳染,控制疫情傳播。就是搞明白在過去一定的時間段(根據疾病的潛伏期來確定時間段),重點人羣的行動軌跡、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兒,獲取病例或跟病例密切接觸人羣的健康,弄清楚暴露情況、接觸情況、活動軌跡與就醫情況等。尋找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有關的蛛絲馬跡,理清傳播鏈,為判定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措施以及劃定消毒範圍提供依據。
專家強調,市民接到流調電話不要慌,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不等於一定會被感染。公眾應仔細回顧近期行程,如實回答流調人員的問題,以便於流調人員能追蹤到傳染源。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刻意隱瞞流行病學史,造成疫情擴散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確需集中隔離的,應聽從工作人員指引,做好個人防護,按規定轉運至指定隔離點。到達隔離點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體温檢測、核酸檢測等工作。
流調過程中公民的個人信息和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所獲得的所有信息都是嚴格保密的。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收集或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機構應當採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保護,防止信息被竊取或者泄露。提醒廣大市民如遇流調人員登門拜訪或電話、微信流調,一定要積極配合,主動合作。
(綜合上海發佈、西安發佈、新聞坊等)
(傅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