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大建築提供1200萬塊磚,老磚廠最後一座窯變城市新空間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孫穎

為人民大會堂、國家歷史博物館等北京十大建築貢獻1200萬塊磚,30年間共生產45億塊磚,20年間消納的建築垃圾體積接近一座百望山……始建於1954年的新都磚瓦廠留下許多歷史的印記。如今這個老磚瓦廠最後的一座窯,通過城市更新華麗轉身為“磚窯裏”城市新空間,助力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從“瓦片”到“芯片”的蝶變。

為十大建築提供1200萬塊磚,老磚廠最後一座窯變城市新空間

“磚窯裏”位於建材城西路南側,北邊是海悦梧桐苑居住區,東邊是北大附中西三旗學校、中國人民大學幼兒園西三旗分園,西邊是一片新建居住區,南側是由天壇傢俱廠更新而來的金隅智造工廠。原址是建成於1954年新都磚瓦總廠,前後30年,為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築供應建築用磚,為國家重要建設工程和北京市早期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進磚窯遺址,南北長180米、寬18米的北京最老輪窯依舊保留紅磚的外貌,高大的煙囱頂部進行了藝術加工,西部空場則打造成都市花園,融合了文化傳承、自然生態、景觀活力等功能,北側入口是文化記憶展示區,碩大的時光環上,鐫刻着新都磚瓦廠的輝煌歷史,中部是中央核心景觀區,旱地噴泉成為點睛之筆,南部是交談洽談區,以磚窯的“特產”紅磚造景,用景牆、汀步、户外吧枱、活力廣場等設施,滿足周邊人羣的多元功能需求。

為十大建築提供1200萬塊磚,老磚廠最後一座窯變城市新空間

“小時候就在這裏玩耍,在這座輪窯爬上爬下,給父親送飯的時候還會鏟兩鍬煤,‘燒’磚……”當地居民孫樹昆的父親是磚廠的燒窯師傅,1958年就在新都磚廠工作,直到退休,他説:“我們見證了當年磚廠的輝煌年代,也經歷了2012年磚廠正式停產。如今這曾經斑駁破舊的老窯,煥然一新,卻處處都有我們幾代人留下的記憶,特別期待!”

“磚窯周邊居民密集、彙集了教育及科技創新人才,其中金隅智造工廠已經入住200多家科技企業,5000多位科技人才聚集,擁有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家創業板上市企業,6家智能製造行業獨角獸企業。”西三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世松告訴記者,磚廠是西三旗地區最早期的工業形態,經過多年的城市更新,區域已經完成了從建材城向科學城的華麗轉變。

磚窯改造之初就注重承載歷史記憶與羣眾感情,將這座承載了西三旗地區歷史和榮耀的老磚窯,打造成生活温度與時尚文化充分融合的載體,保留工業文化遺存、挖掘區域歷史記憶、恢復區域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地區羣眾情懷,與周邊產業、居住、商業相互融合,充分發揮歷史工業遺產的現代價值與社會價值,打造公共交流和文化休閒空間。

為十大建築提供1200萬塊磚,老磚廠最後一座窯變城市新空間

老磚窯舊貌照片由西三旗街道提供

老磚窯的華麗變身是西三旗街道實現從“瓦片”到“芯片”蝶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三旗街道不斷進行城市有機更新,推動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補充城市功能短板,為高精尖企業及創新創業平台提供廣闊空間。除了金隅智造工廠外,地區首家“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的建金中心,已經成功引入金隅啓迪孵化器等一批高精尖企業及創新平台,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一期也已經交付使用,二期計劃於2023年交付,未來還將釋放23萬平方米的產業面積。

在產業不斷聚集的同時,城市功能配套也不斷完善,近年來先後完成了北京二十中附屬試驗學校、六一幼兒園西三旗分園、清河四小新校址、永泰小學及楓丹麗舍小學擴建等項目,引入了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等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滿足地區居民、企業員工子女入學需求,並建成西三旗科技園配套公租房,金隅科技園配套醫院的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商業綜合體華潤萬象匯預計將於2023年投入使用。秉承着片區化城市更新的新路子,西三旗正在不斷促進科技產業和城市更新協同融合發展,從生態、生產、生活上全方面實現着城市更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十大建築提供1200萬塊磚,老磚廠最後一座窯變城市新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