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7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截至當日8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計調水入渠水量達400億立方米,中線工程已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大中城市地區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7900萬人。
具體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向河南省供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16億立方米,向天津供水65億立方米,向北京供水68億立方米。其中,向津冀豫生態補水59億立方米。中線工程已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大中城市地區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7900萬人,比2015年通水1週年時的3800萬受益人口增加1倍多。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線工程連續安全平穩運行2400多天,水質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工程供水已由規劃時的受水區沿線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補充水源,轉變為主要水源,改變了京津冀豫受水區供水格局。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
同時,中線工程調水量逐年遞增,通水6年即達效,2020年度實際供水86.22億立方米,超過中線工程規劃多年平均供水規模。隨着調水量的遞增,受水區用水需求由“弱”變“強”,沿線各省市在節水優先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南水北調水源,北京已3個年度、天津已連續5個年度加大南水用水水量,河南、河北兩省年度南水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生態補水後的白洋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優化供水格局的同時,發揮着重要的生態功能。通過生態補水,促進沿線河湖生態持續恢復,水環境持續改善,為淮河、海河、黃河流域河湖水系健康,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沿線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截至目前,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48條河流生態補水達59億立方米,其中,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段回補37.89億立方米。河湖水質提高,水生態系統修復,區域水環境質量和宜居性明顯提升。
此外,為確保供水安全,中線工程運用高新科技手段,建設自動化調度閘控系統,實現水位、流量、閘門開度等調度信息的自動採集和各類閘門的遠程自動控制。結合全線的水情、工情,科學制定和下達調度指令,各級調度機構精準開展輸水調度。“統一調度、集中控制、分級管理”,實現了調水過程自動化、遠程監控可視化、運維管理信息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