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6月28日電專訪:我對中國製度優越性、高效執行力深有體會——訪比利時農業專家弗朗索瓦·塞爾內爾
新華社記者潘革平
“如果用一個詞來談我對中國共產黨的最深刻印象,我會用領導力一詞。”領導力有兩層意思:一是確定想要達到的路線或目標,二是帶領團隊實現目標。比利時知名農業專家弗朗索瓦·塞爾內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説。
與中國結緣20多年的塞爾內爾來自比利時埃諾省農業與農業工程中心,是比利時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專家。馬鈴薯晚疫病堪稱馬鈴薯的頭號殺手。20世紀90年代,塞爾內爾和他的團隊成功推出一套能提前三四天預測晚疫病暴發的“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報模型”。1999年,他將這一模型無償引入中國重慶,中比馬鈴薯項目合作由此展開。2018年,塞爾內爾成為40名獲評“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中的一位。
過去20多年,塞爾內爾每年要到中國三五次,對中國製度的優越性、尤其是高效的執行力有很深體會。他説,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能夠協調力量為此努力,例如中國的減貧政策已使數億人擺脱貧困。“這一點恰恰是西方所缺乏的,對於自己要向何處去,我們並沒有明晰的目標。大家常各執一詞,這不僅會浪費時間,也可能會作出錯誤決策。”
在中國農村的長期工作、生活讓塞爾內爾對中國的發展變化有深刻的親身體驗。“我第一次從重慶市區去巫溪用了兩天時間,從重慶乘船沿長江航行一天,然後換吉普車還要開上一天。現在走高速公路只需要約6個小時。”
2002年開始,塞爾內爾每年組織數十名比利時大學生赴華進行短期文化學術交流,以觀光農業為主線,以田園為課堂,幫助比利時青年認識中國、瞭解中國。
塞爾內爾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是一味追求創造利潤或保持經濟高增速,而是追求和諧增長。這種增長兼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兼顧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
塞爾內爾説,新冠疫情雖對一些合作交流造成影響,但他的團隊同中方的合作仍在不斷推進。目前,他的團隊正參與一個比利時、中國、南非的三方合作項目。他説,“我們不僅僅關注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同時也關注人類健康的問題”,要儘量減少給生物多樣性及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