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根|比“城”更重要的是市場

昔日的“小漁村”,緣何成長為今天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近日,在上海市社聯推出的東方講壇“你好,我的城——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面面觀”系列首場講座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道根研究員在梳理了上海崛起的深層邏輯後,提出市場是開放的,城市是封閉的,比城市更重要的是市場。

張道根|比“城”更重要的是市場

2021年,上海經濟總量為4.3萬億人民幣,繼紐約、東京、洛杉磯之後,位列全球第四。回望歷史,她宋代建鎮、元代設縣、明代築城,1843年11月開埠。曾幾何時,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作為見證上海改革開放、親歷不少重大政策制定的專家,張道根認為,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具備國際大都市共有的優勢特長,亦有着自身特殊的法寶。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其特有的城市品格。

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抓住了由工商業城市向製造業城市轉變的機會,成為中國製造的一箇中心,支撐着中國工業發展。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開放成為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誌,也把長期處於“後衞”位置的上海推向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抓住機遇,成就發展,即“天時”;作為連接中外,同時又是長江和沿海的交互樞紐門户,上海的區位優勢不言自明,即“地利”。今天,上海強化開放樞紐門户功能,言説的還是“地利”;任何經濟發展,要素很重要,而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上海從“小漁村”走來,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它接納、包容,生活在這裏的人始終懷着創新心態、包容心態與開放心態。無中生有,最重要就是人的積極性,即“人和”。

市場是開放的,城市是封閉的。張道根表示,市場比城市、比“城”更重要。上海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樣的城市品格決定了這是一座有希望的城市,一座更有現代氣質、現代精神和現代品德的城市。

張道根|比“城”更重要的是市場

此外,張道根進一步歸納了支撐上海“崛起”的深層邏輯:一靠現代觀念引領,上海始終有世界眼光、全局意識;二靠擴大開放,不斷集聚輻射國際國內的資源要素;三靠體制改革,着力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四靠科技創新驅動,持續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把準自身戰略定位,打開放牌、吃改革飯、走創新路,這是最重要的發展經驗,也是上海未來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

歷史上,包括美國的底特律、歐洲除倫敦之外的老牌工業城市在內,其繁榮往往曇花一現。癥結便在於經濟結構或者是產業結構,不能夠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上海始終注意把轉型、科技創新放在首位。今天的上海正在努力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的發展之路。

據悉,此次東方講壇推出的系列講座突出兩大看點:一是邀請權威專家和學術新鋭,展現多維視角;二是直面問題,正面引導。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講座以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具體話題為切入點,講述上海如何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上海標準展現中國發展,以上海品牌演繹城市形象,以上海方案解答時代之問,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作者:劉迪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7 字。

轉載請註明: 張道根|比“城”更重要的是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