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將保留掛號、繳費、打印結果等人工服務窗口;電信營業廳將保留並完善面對老年人傳統線下“面對面”服務模式;公路、水運、軌道交通等客運場站及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等場所,保留人工服務窗口,鼓勵為老年人設立優先購票、專用候車區或者綠色通道;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金融機構要延伸服務觸角,主動上門或者遠程辦理金融業務。在昨天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相關部委負責人紛紛表示,將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智能時代到來,智能服務風起雲湧,很多單位都大幅減少人工服務窗口。一方面是智能技術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替代人工,另一方面也會提高服務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可智能服務並不適合所有人,哪怕人機操作再簡單,很多老年人都會產生一種面對虛擬世界的距離感和恐懼感。對他們而言,寧肯忍受人工窗口的排隊等待,也不願對着一個高效的機器“指指點點”。“面對面”的服務,不只是一種習慣,更意味着心安。不明白的事情多問上幾句、再確認一下,聽到服務人員的解答,才覺得心裏踏實。
保留傳統服務方式,並不意味着守舊;一味追求智能服務,也未必就是創新。技術有先進與落後之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把老年羣體排斥在外的智能服務,不是真正的“智”,更不是社會所需要的“能”。在智能時代遭遇種種不便,已經説明,步履蹣跚的老人們在一浪高過一浪的科技進步中逐漸有心無力。2.5億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之龐大,傳統需求之多,不難想象。鼓勵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也要保留相當規模的傳統服務方式,讓老年人在智能時代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個“面對面”的服務窗口,未嘗不是一條“心貼心”的情感通路。看到熟悉傳統服務窗口,老人就知道國家和社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不會嫌棄他們、更不會拋棄他們。設置更多的老年人專用窗口,恰恰體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傳統服務窗口,服務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在逐漸升級中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老人上門交醫保卻不收現金、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94歲老人被抬進銀行做人臉識別等令人寒心的咄咄怪事,不能再出現了。
“絕不能讓一位老年人因為智能技術的運用而掛不上號、看不成病、辦不了事。”國家衞健委老齡健康司負責人的表態擲地有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真正把老年人的權益放在心上,一定有足夠的“智”,為智能時代的老年人賦予更多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