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有責任看護好

“作為基層文保員,這是我第二次站上領獎台。”

日前,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現場,68歲的程年倉雙手捧起了“安徽最美基層文保員”的紅色證書。

對程年倉而言,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去年10月,首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九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議在浙江杭州召開,作為15名全國大遺址聯盟“十年傑出貢獻人物”之一,程年倉踏上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十週年慶典的紅毯。

而這一次,與程年倉站在一起的,是其他9位來自安徽各地的基層護寶人及代表——這是安徽省首次開展“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評選表彰活動,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近七旬,最年輕的剛過而立之年。

作為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基層文保員,程年倉在十名受表彰人員中年紀最大。老程的家與凌家灘遺址僅隔着一條馬路,從1985年遺址被發現以來,他白天在遺址巡查,晚上登上牆頭守望,防火、防盜、防破壞,寒來暑往,時光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滑過35個春秋。

與程年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9年出生的安徽省淮北市文保員李醒。李醒是一名電梯修理工,論年紀,算基層文保員中的“新生代”,但他是一名“闖將”,也是遠近聞名的“土專家”。憑藉業餘愛好積累起來的文物知識,讓李醒在甄別遺址過程中有一雙慧眼。他先後發現報告了皖北乃至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遺址渠溝遺址、淮北市環山東路古墓羣(戰國至東漢時期)等重要古代遺存。2017年,李醒在淮北市新湖路工地進行文物線索普查時發現大量瓷片堆積、燒土以及匣缽,初步判斷為古代窯址。當時,施工方正在進行取土作業不願停工,李醒不顧個人安危,隻身擋在挖掘機車輪前大聲喝止:“文物是國家寶貴資源,誰也不能動!”經考古發掘,證實這處被命名為烈山窯的遺址是大運河文化帶瓷器貿易中一處重要的來源產地,後入選國家文物局2018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項目。2018年10月,李醒在淮北濉溪老城沱河路北側工地發現報告的釀酒作坊遺址經文物考古部門認定為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羣遺址。今年1月14日,光明日報對這一重大考古發現進行深度報道,迅速引發社會關注——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大釀酒作坊遺址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

“老祖宗留下東西,我們這代人有責任看護好。”面對記者,李醒如是説。在十名受表彰的基層文保員中,由於特殊原因,來自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的徐蕊遺憾缺席了當天的頒獎活動,然而徐蕊家族父女兩代義務守護安豐塘的故事卻在與會者之間口口相傳。壽縣文物局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姚芳介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古稱芍陂)是兩千多年前楚莊王時期令尹孫叔敖帶領民眾開鑿的水利工程,至今澤被四方。矗立於古塘畔的孫叔敖紀念館(孫叔敖祠堂)也是重要歷史遺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徐蕊與父親持續接力,義務保護古塘和孫叔敖紀念館。安豐塘塘堤周長約25公里,蓄水近1億立方米。徐蕊每週至少要沿着周邊巡查3次,十多年來,她巡查的里程超過55000公里;孫叔敖紀念館毗鄰附近村莊,逢年過節,徐蕊就乾脆堅守在紀念館內,以防煙花爆竹引燃古建築。如今,徐蕊的巡查記錄已經有了厚厚10餘本,天氣情況、文物的細微變化都詳細記錄在冊。在她的精心看護下,安豐塘和孫叔敖紀念館至今沒有出現一例安全事故。程年倉、趙光懷、程霞、李醒、張行炳、徐蕊、馮冬密、陳衞明、許達、向築——在此次表彰活動之前,他們是十個陌生的名字,他們是工人、農民、復轉軍人、企業職工、商業經營者,他們沒有編制,不領工資,每月僅有數百元的微薄津貼,卻心甘情願、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寶,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層文保員。在他們身後,是分佈在安徽全省的667名在冊文保員對省內各類各級文物保護點的傾情付出。

“相比專業的文物工作者,我們沒有接受過科學訓練和專業知識,但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在文物現場發現細節。如果我們經年累月的工作能為專業文物保護修繕與後期利用提供些許助力,我們將十分欣慰。”活動現場,安徽省蕪湖市基層文保員向築對記者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2 字。

轉載請註明: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有責任看護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