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事實正如中方此前説的,(火箭殘骸)不太可能引發損害。中國捍衞了其‘國際慣例’的做法。”德國電視一台9日這樣評論。過去幾天,西方一些媒體和人士就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墜落一事,作出“失控”“不負責任”“設計不達標”等諸多指控,聲浪可謂鋪天蓋地,但隨着中國航天機構9日通報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和位置,相關炒作戛然而止,或者説一鬨而散。事實非常清楚,火箭殘骸墜落地球完全是正常情況,自詡技術先進的美國同樣如此,何況中美在此領域基本處於同一水平。這些炒作聲音背後的目的值得深思。有分析稱,他們故意抹黑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渲染中國技術進步對地球造成“威脅”。有媒體認為,這是美國輿論製造話題的“經典”案例,中美之間已經沒有“小事”,一些人強行加戲。但無論如何,這次事件讓西方媒體的“雙標”暴露無遺——很多人記得,一個多月前美國一家航天公司發射的火箭殘骸墜入農場,一眾媒體將其浪漫化為“點亮夜空”的電影大片場景。
殘骸墜落,“猜測”結束
“擔心顯然沒有根據”,德國電視一台9日稱,美國專家此前警告説,碎片可能會“不受控制”地進入大氣層,人類居住地區會遭受碎片雨,引發全球恐慌。但事實是,中國捍衞了其“國際慣例”的做法。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9日通報,經監測分析,當天上午10時24分,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東經72.47°、北緯2.65°周邊海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
“美國之音”稱,根據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國最大火箭的殘骸於9日墜落在印度洋,撞擊點位於馬爾代夫羣島以西的洋麪。台灣“中央社”稱,對照大陸提供的位置,殘骸墜落地點是在馬爾代夫西南的達盧環礁的西南方外海。
在中方通報後,按路透社的説法,“連日來人們對碎片墜落地點的猜測結束了”。“所有跟蹤長征五號B火箭重返大氣層的人都可以放鬆了。火箭墜落了。”美國空間跟蹤網站在推特上寫道。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局長比爾·尼爾森聲稱,中國未能達到有關太空碎片的“負責任標準”。美國太空司令部在一份聲明中稱,碎片墜落的確切位置、影響及範圍都尚不明瞭。
“這次中國火箭殘骸的墜落總體上在正常範圍之內,濺落時大部分是燒完了的,只剩幾片可能由於大氣環境差異沒有充分燃燒。”《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由於濺落過程中可能受到強風等因素影響,存在理論計算和實際濺落軌跡的差異,所有國家都一樣,不會因航天器是美國的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或者説,除目前SpaceX的重複使用火箭外,所有傳統航天發射運載工具完成發射任務後拋棄的第一級、第二級濺落殘骸,沒有一個國家是以主動可控的方式讓其返回的,各國都是以預先規劃方式無控濺落。
可恥的“雙重標準”
儘管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時無法控制,但發射之前,科學家會計算好墜落軌道,以儘量減少可能的威脅。但過去幾天,“失控”“可能墜落在紐約或者更大的城市”“技術落後”……西方輿論場對中國長征5號B火箭的議論和指責聲一片。隨着火箭殘骸墜落,這輪“熱烈討論”突然平息,但餘波仍在。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9日稱,過去一週,世界各地都在追蹤這枚“失控”火箭。美國太空部隊第18太空控制中隊此前列出哥斯達黎加、海地、澳大利亞等近十個具體國家,稱其為可能的墜落地。在推特上,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寫道,“看來中國賭贏了,但其做法仍然是魯莽的”。
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為滿足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的要求,長征五號B火箭與長征五號火箭相比,是將一級火箭作為末級使用,不增加姿態調整和速度修正,直接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因此出現了末級殘骸再入大氣層燒燬的問題。其實這是航天火箭發射的一個正常做法。
王亞男説,不管火箭實際運行和預想的有什麼差異,它在地球表面的投影軌跡必須精準,否則不可能完成運載任務。中國的“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已經順利到達,太陽能板順利展開,所以火箭不可能失控或沒有足夠控制力。“我有時候的確有些懷疑西方社會的科技常識,對於這樣的評價邏輯竟然也會有人相信。”
德國技術新聞網站Golem稱,NASA局長批評中國,但中國的處理方式是國際慣例。歐洲航天局以這樣的方式處理火箭,阿麗亞娜5-ECA型運載火箭在推送衞星後,也以“不受控制”的方式進入地球大氣層。俄羅斯《真理報》援引一名俄專家的話説,此前在俄北部和哈薩克斯坦都發生過火箭碎片掉落的情況,各級火箭落到地球上可以説是正常情況。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8日列舉了太空碎片在人類活動區域墜落的幾個例子:1979年美國“天空實驗室”殘骸失控,碎片墜落在澳大利亞西部;一個多月前,美國SpaceX的“獵鷹9”火箭殘骸落在華盛頓州一個農場。《俄羅斯報》稱,“獵鷹9”第一級火箭設計用於重複發射,第二級在完成任務後墜入大氣燃燒,第二級火箭也是“不可控”的。
“中國的太空碎片?威脅,小心,它會砸中你!美國的太空碎片?它是一場電影場景般的絢麗燈光秀!”“今日俄羅斯”8日用這樣的標題諷刺西方媒體“雙標”。在推特上,網友整理了一張左右對照的表,左邊,美國《紐約郵報》、CNN、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獨立報》等大炒中國火箭殘骸如何“失控”,右邊是這些媒體之前吹噓“獵鷹9”火箭殘骸帶來“神秘光芒”“點亮夜空”。
多名航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方一些人指責中國火箭技術“老”同樣是徹頭徹尾的“雙標”,要麼是西方媒體採訪了外行“專家”,要麼就是故意為之。因為中美在火箭技術上處於同一水平線,主要差距是運載能力。
“中國人是好樣的!”
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説,與此前相比,美西方國家這次對中國火箭殘骸去向尤為關注,一方面因為目前中美關係較為緊張,美不放過任何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機會;另一方面,西方對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末級殘骸的預測性分析,實際上也是他們的一種反導練兵。“雖然這次火箭的末級不是一枚真實的導彈,但其飛行軌跡和再入大氣層性能參數的預測,可作為他們對預測真實的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參數的演習。這種再入大氣層參數的預測對以後精確反導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的。”
在“今日俄羅斯”看來,此次美國媒體對中國“太空垃圾”的風險感知,激起一種歇斯底里情緒。這是其慣用伎倆,體現了製造“話題”、主導“話語”的能力。美國政客、智庫和媒體正在公開尋求通過編排“話題”來影響針對中國的對話。
文章稱,SpaceX公司的碎片總是會落到地球和人們的財產上,但我們不會把它的星際飛船描繪成威脅或邪惡的東西。所以答案是,詆譭所有與中國有關的事,美國有地緣政治利益,而且它有一個非常成熟的劇本。就在前不久,美國的“戰略競爭法案”承諾每年提供3億美元,側重有關“一帶一路”項目的“負面新聞”。
香港01網站分析説,中美之間已經沒有“小事”,緊盯中美的媒體在這種氛圍下很可能會強行“加戲”,而美國政府的表態又給媒體提供了消費空間。文章提到6日美國防長奧斯汀在記者會上的表現——一邊稱“不會擊落中國火箭殘骸”,一邊將殘骸脱離軌道歸咎於中國的疏失。而“擊落”“索賠”等詞彙讓人感受到挑釁的意味。
北京外國語大學戰略傳播專家何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面對中國國力發展,特別是對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西方媒體比較敏感,一旦出現相關話題,必然成為焦點。中國的崛起,尤其是航天進步,會成為一個結合中國政治的混合考察對象,使其不僅僅成為技術問題。
據俄羅斯“生活”網9日報道,俄天體物理學家弗拉基米爾·蘇爾金表示,進入太空時代後,各種火箭殘骸和航天裝置就定期墜落到地球上,一年數十次。在太平洋中部約4公里深處,有一個“航天器公墓”,被稱為“尼莫點”。蘇爾金説,中國即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這表明中國已掌握當今最先進的航天技術,“中國人是好樣的,他們在太空中將享有平等的權利”。
【環球時報報駐美國、德國、埃及特約特派記者 林日 青木 黃培昭 環球時報報記者 郭媛丹 張旺 胡馨予 任重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