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啓動的文件一出,瞬間提振二級市場,股民們爭相擁抱陷入一陣漲停的狂歡之中。
“從經濟上來看,(東數西算)每年能帶動投資4000億元。” 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道。
掀起狂的蓋頭,鈦媒體App發現,在正式文件發佈之前就已有玩家提前“入場”佔瓴了“優勢”位置,坐等“收割”千億市場。
背後的隱秘玩家們究竟是何咖位?做了哪些佈局?新上車的玩家還能分的多少“地盤”?又要靠什麼與先入玩家競爭?是否有“密碼券”?
中央一聲“槍響”所謂“東數西算”,“數”指的是數據,“算”則是算力,其目的是通過構建數據中心、雲計算、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將東部的算力需求有序的引導到西部。
為何需要“東數西算”?
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視頻、直播、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的爆發式發展,數據流量、存儲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對於數據中心的負荷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大部分數據中心分佈在東部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價格成本相對較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西部風能、光能可再生資源充裕豐富,交通也算可以,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東西”協同聯動,建立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成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回溯時間線,我國從2020年9月就已成立“東數西算”產業聯盟,期間逐步劃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再到敲定碳中和與綠色計算的方案,最終才是“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啓動。可以説,這是解決國內能源和算力瓶頸的深層戰略規劃。
此外“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在內、外經濟壓力的雙重背景之下,加大新基建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佈局,這種拉動措施也是經過中國,包括美國等大經濟體不斷驗證有效的手段。”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對於“東數西算”政策向鈦媒體App表示。
一聲“槍響”,每年千億數字經濟市場成為各家“垂涎”的蛋糕。
巨頭“一哄而上”“東數西算”不同於“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工程,從基本面上看後者屬於國家工程,前者則屬於國家牽頭,數據經濟相關產業進行市場化競爭,合力推動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的----市場化工程。
“槍響”之前,具有商業嗅覺感的互聯網巨頭玩家們早已提前“出發”。
鈦媒體App通過公開資料看到,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三大數字基建巨頭已開始角逐,有些集羣已呈現出了1-2家明顯的頭部玩家。比如在京津冀樞紐的張家口集羣,阿里雲是最主力的數據中心落地者;長三角樞紐以華為雲、阿里雲佔據主導。
具體而言,華為雲已在貴安、烏蘭察布、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五地佈局大數據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貴安已規劃為華為全球最大的雲數據中心,可容納100台服務器,是華為雲業務的重要承載節點,承載了華為雲和華為流程IT、消費者雲等業務,並且第一期已投入使用。
阿里雲已在京津冀、內蒙古、成渝三大樞紐佈局數據中心,其中京津冀樞紐張北數據中心已於2016年9月投產;內蒙古樞紐烏蘭察布建設的超級數據中心已於2020年6月開始正式對外提供雲計算服務;成渝樞紐的西部雲計算中心及數據服務基地於2020年11月落户成都,是阿里雲西部業務的重要支撐。
騰訊雲在貴州樞紐投產七星災備數據中心,已於2018年5月開啓一期試運行;京津冀樞紐部署懷來瑞北和東園兩個數據中心,規劃容納服務器都超過30萬台,並都已部分投產;長三角樞紐佈局青浦數據中心;成渝樞紐在重慶佈局署兩個雲計算數據中心,其中一期已於2018年6月投用,可容納10萬台服務器,是騰訊繼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區三地之後的第四個自建大型數據中心集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快手、優刻得、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美利雲等互聯網或雲服務企業也公佈了其佈局,數據中心規模不一,有的並未在十大集羣內但屬於劃定的樞紐節點內。
有了數據中心之後,數據就可以從東部傳輸到西部了嗎?
把數據傳輸到西部地區進行存儲,前提都是建設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網絡通道,三大運營商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移動在長三角、內蒙古、寧夏樞紐均已建立數據中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衞西部雲基地中國移動(寧夏)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直連北京、西安、廣州、成都、杭州五個方向,已成為國家信息中心設立的國家電子政務“一主三備”西部雲備份節點。
中國聯通在中衞也有佈局,中國聯通中衞雲數據中心佔地200畝,總投資40億元以上,年均PUE值控制在1.1-1.2之間。除此之外,也在成渝、粵港澳樞紐進行了佈局。
中國電信目前佈局了內蒙古、成渝兩大樞紐中心,其中內蒙古信息園整體建設項目總投資173億元,總佔地面積1500畝,是當時亞洲規劃規模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
數字基建是技術發展的先行軍,拋開數字基建談技術都是空。
資本“助燃”產業從百團大戰到共享經濟再到芯片、醫療、智能駕駛,每一個賽道的爆發式發展都逃不過資本的“助燃”, “東數西算”亦會是同樣的命運。
“東數西算”將會帶動土建工程、IT設備製造、信息通信、基礎軟件、綠色能源供給等產業鏈的發展,同時也藴含了巨大的投資機會。鈦媒體App發現,其中一些相關的細分賽道資本已有佈局,包括芯片、安全、數字安全、數據存儲等領域。
就芯片而言,鈦媒體App通過公開渠道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共計發生38起融資,其中資方不乏高瓴創投、IDG資本、經緯創投、紅點創投中國、百度風投、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投資、京東方、聯想創投、長江小米基金等VC、CVC、戰略投資部的身影。
從融資階段來看,主要集中於早起階段(天使輪-A++輪)佔總融資數量的53%。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芯片行業的特殊性,其前期從產品設計、研發、到流片週期性長,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導致早起階段的融資額普遍在1億人民幣左右。
行業的爆發式發展催生泡沫是必然的現象,但其中也有一些優質企業脱穎而出,比如,主攻高端算力芯片的瀚博半導體,兩年時間獲得超21億人民幣融資,目前雲邊AI推理和視頻產品線已在國內外市場的大規模落地;再比如, 2018年成立的燧原科技,共計獲得7輪融資,總金額超30億人民幣,目前是國內第一家擁有高性能雲端訓練和雲端推理產品企業,
芯片是底層核心技術,而算力將是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力,從大型機到PC,從智能手機到可穿戴設備,從家用電器到自動駕駛,無一離開芯片、無一不需要算力,“東數西算”工程的啓動,再次為產業加了一把“火”。
信息數據熱潮奔湧而至,隨之而來的是用户、企業乃至國家機關單位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如何避被惡意泄露、攻擊、病毒木馬攻擊等風險,成為每一家擁有用户數據企業的使命。
我國數據安全系列政策法規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強化了數據安全的法制基礎。
受內生需求提高、政策落地引導等因素影響,我國數據安全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期,2018-2021年,國內網安市場整體增速約20%-23%,同期數據安全市場增速約30%-35%,是同期網安整體增速的1.5倍以上。2021年,國內數據安全市場規模預計達到約69.7億元。
資本早已啃了這塊蛋糕。據鈦媒體App據公開不完全統計2021年2月23日,數據安全領域共發生54起融資,包括數據採集安全、數據傳輸安全、數據存儲安全、數據處理安全、數據交換安全等細分賽道。
從融資階段來看,依舊主要集中於早期階段(天使輪-A+輪)佔總融資數量的56%,與芯片行業相比融資金額呈現強烈對比,數據安全領域早期階段融資額普遍在千萬人民幣左右。
數字安全領域的投資機構中出現一些國資相關背景的基金,例如,中金啓元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電投、國家中小企業基金領投、國新基金領投。對此,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語重心長的表示:“關於“東數西算”工程的投資部分,我覺得人民幣基金機會更大,因為在牽扯到數據安全、能源安全、通信安全等等,對於大國來説,都是很重要的經濟生產要素,所以其中很多核心技術都需要由我們自我掌控。反過來説,非核心技術部分美元基金可能會有機會。”
“綠”是東數西算的“入場券”“東數西算”是一項循序漸漸的、系統性的長期工程,想要嚐到其中紅利,規則是誰“綠”誰優先。
《規劃》除了劃定8個算力樞紐、10個數據中心集羣外,還刻意強調了兩個指標:第一,上架率,即10 個集羣內平均上架率均不低於 65%;第二,綠色計算,即PUE(電源使用效率)要求貴安、慶陽、和林格爾、中衞低於 1.2;長三角、蕪湖、張家口、天府、重慶、韶關低於 1.25, 衡量數據中心能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PUE (PUE=數據中心總能耗/IT設備能耗,越接近1越節能)。
數據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能耗挑戰。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數據中心的總能耗突破了2千億千瓦時,如果折算成標準煤的燃燒發電,則消耗了6千萬噸煤的燃燒,排放了1.6億噸的二氧化碳。
而過去10年裏數據中心的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當中,有60%是電費支出。耗電量是數據中心PUE的重要組成部分,PUE越低意味着支持系統的電耗越低,也就是説有更多的電力是用在了IT設備上,此外,從降碳的角度,也一定是PUE越低越好。
不難發現,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低碳數據中心是產業可持續化發展的方向,同樣也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入場券”。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2021年度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其中三大運營商、騰訊、阿里互聯網巨頭、浪潮、曙光、萬國數據等企業已經預定了綠色數據中心的佔位。
中國電信上海漕盈數據中心,機房面積約4千平方米,機櫃總量為1068個。應用高效微模塊技術,將分散的蓄電池(UPS)、空調機房、電池室等進行集成控制,實現了單個微模塊的PUE約1.08,年均電能利用效率PUE為1.28
浪潮(重慶)雲計算中心通過採用變頻改造、削峯填谷、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技術,推動雲中心的PUE較同期降低了0.15,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98噸。浪潮強調的“智算中心”,此類面向更多的智能化應用需求提供的服務平台,有望成為“東數西算”中的典型基礎設施。
曙光率先實踐了液冷節能技術且擁有安全和服務全體系能力。據悉,通過採用其液冷技術,數據中心能實現全地域全年自然冷卻,PUE值可降至1.04,曙光曾推出國內首款規模化量產的液冷服務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其智算中心已在廣東珠海、安徽合肥、浙江桐鄉等地陸續落成,江蘇崑山等地進入建設階段。
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更像是大玩家的領地,中小企業如何才能從中分得一杯“羹湯”呢,從產業鏈上下游切入不失為一種吃紅利的策略。
圖片來源:網絡
數據中心產業鏈中包括整體建築、機房空調、UPS供配電、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數據中心運維、光模塊以及應用系統等IT基礎設施等多個產業鏈環節。
比如,與降低PUE值密切相關的液冷技術,其相對於傳統風冷數據中心能耗降低90%-95%。同時,液冷服務器可以不受海拔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均能正常工作。
於數據中心而言,雖然增加了泵和工作液體循環系統,但是省掉了整個空調系統以及基礎設施層,也無須地板下送風和冷熱通道封閉技術,能節省更多的成本。且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服務器,從而得到更高的效率。
據賽迪顧問預測,到2025年中國液冷數據中心市場整體規模保守估計為1283.2億元,樂觀估計為1330.3億元。“東數西算”工程的全面啓動,為數據中心液冷技術的快速興起注入一劑強行針。
目前,數據中心節能減排主要從供配電系統和製冷兩方面着手。在未來以風電、光電為主的新型能源電力結構下, 太陽能光伏併網、儲能,未來都會帶來比較大的創新空間。
比如,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領先者中儲國能,其運用運用了新型儲熱儲冷技術,不僅提高系統效率還可擺脱傳統系統對天然氣等化石原料的依賴,同時,實現空氣的液化儲存,儲能密度也大幅提升,擺脱傳統系統對於儲氣洞穴的依賴。
亦可以解決風電大規模接入電網後給電力系統帶來的安全問題,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的壽命能達到30到50年,與目前市場上的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的壽命週期相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中儲國能目前已經完成了1.6億元的天使輪融資,並在河北張家口建設1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新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壓縮空氣儲能亦可以催生一個萬億級的產業。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我國儲能裝機將達到200GW以上,佔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提高至10%至15%,由此可見,壓縮空氣儲能行業市場規模巨大。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對於“東數西算”的理想目標是,到“十四五”末東部數據中心總量佔比由60%下降至50%左右,西部數據中心佔比由10%上升至25%左右。
可是,鑑於西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以及降低PUE值“綠色數據中心”的技術挑戰,“東數西算”將是一個紅利逐步釋放的過程。
此外,西部基礎設施的完善與發展,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走向西部、激活西部的經濟活力,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協同發展,藉助數字化轉型的東風彌合東西部的經濟差距。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郭虹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