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產權單位眾多的老舊小區,如何煥然一新讓所有居民都獲益?環境髒亂的背街小巷,怎樣改造獲得新生且維持長久的整潔?城市中的文保單位,要怎樣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煥發新的生機?昌平創城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答案。

 

答案中值得關注的是,在創城過程裏,隨着人居環境的改善,昌平居民的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投入的熱情也更加充沛。如果説看得到的環境提升是昌平創城的“面子”,那麼居民們所真切獲得的幸福感即是昌平創城的“裏子”。這幾年來,創城讓這裏的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21個產權單位的老舊小區誕生“昌盛模式”

 

9月29日上午,昌平區城南街道昌盛園社區熱鬧得很。社區的一側廣場上,“鄰里節”舞台的節目輪番上演,68歲的居民馬全奉穿着襯衫,打好領帶,為之前報名的三個節目一一候場。廣場邊圍坐着年長的老人,不遠處,孩子們在沙坑和滑梯上嬉戲。

 

擱兩年前,小區中還不曾有過這樣的風貌景象。“倒不是説當時沒有社區活動,而是印象中那時的活動,怎麼想都不如現在的紅火熱鬧,辦活動的地點環境也不如現在漂亮。”在馬全奉眼裏,2020年起,隨着昌平創城帶動老舊小區改造,小區舊貌換新顏,“加持”着社區的文化活動都新增了一副“濾鏡”。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改造過後,昌盛園社區2萬餘平方米公共空間連成一體,敞亮通達,居民也擁有了自己的中心花園。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馬全奉住在昌盛園社區22年了,也是最早入駐社區的居民之一。住時間長了,老爺子也愛惜着自己門前屋外處處角落,從前小區的物業聊勝於無,樓體的扶手,樓道的燈泡,多數都是他主動維護的。“整個小區還有不少違建,車輛也是到處亂停,環境與現在完全是兩番模樣。”

 

昌盛園小區擁有40棟居民樓,但產權單位則多達21個。2020年以前,雖然同屬一個小區,但昌盛園的居民樓多被鐵皮圍欄包裹,不同產權單位建設的樓宇相互隔絕,居民之間也少有往來。“居民會在社區中養鴨養雞,垃圾也隨意丟棄,居民的幸福指數是很低的。”昌盛園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張琪告訴新京報記者,改造過程中,社區用了61天,拆除了500餘處違建,這得益於社區總結出的“昌盛模式”。張琪説,通過“地毯式”摸排,“走心式”入户,“車輪式”談判,以及“閃電式”修復,最終讓社區2萬餘平方米公共空間連成一體,敞亮通達。改造後,新增綠化美化7000餘平方米,規範調整停車位1000餘個,增設環形步道、兒童樂園、老年聊吧等適小適老空間1800平方米,社區功能及環境實現了美麗“蝶變”。“社區環境變好了,居民間的來往更加密切,對於創城有了自己的認識,參與社區活動時,也就更加投入,更有收穫。”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改造後,社區增設環形步道、兒童樂園、老年聊吧等適小適老空間1800平方米,社區功能及環境實現了美麗“蝶變”。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18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

 

為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昌平創城不止在老舊小區改造上發力,背街小巷的整治方面也下了功夫。事實上,為還路於民、還街於民、還景於民,自2020年起,昌平區開展了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動,針對環境髒亂的18條背街小巷開展整治提升工作,圍繞路面、牆面修復,架空線梳理等方面,補齊街巷衚衕的人居環境短板,解決了百姓家門口的環境問題。

 

昌平區城北街道東關一條衚衕,當算是連接周圍幾棟居民樓“樞紐衚衕”,也是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2020年前,這裏道路坑窪,車輛停放無序,被稱作“城市蜘蛛網”的電線電纜在空中密佈。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環境綜合中心工作人員楊海江介紹,這條路自2020年7月開始改造,用時4個月完工,也是整治行動中最早被改善的街巷之一。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昌平區城北街道東關一條衚衕改造前後對比。昌平區供圖

 

快兩年過去了,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具有徽派風格的小巷圍牆依然乾淨整潔,整條道路對比老照片仍能讓人覺得已是煥然一新。楊海江提到除了做好前期改造工作,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也建立了背街小巷後續管理辦法,擁有一整套長效保持機制,確保了整治效果能夠長久持續。

 

據悉,今年以來,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以環境月檢查工作機制為抓手,每月對三年18條市級街巷開展巡查檢查。今年以來,已累計掛賬解決各類環境問題590餘處,主要包括暴露垃圾、堆物堆料、車輛亂停放等問題,目前已經全部銷賬。

 

開放文保單位提供公共生活多元體驗

 

昌平的創城行動,在“面子”上有着肉眼可見的成效,在“裏子”上,也真正通過不同的文化活動,讓居民在城市變化的過程中,擁有了收穫與幸福感。

 

在回龍觀街道,古剎玉光寺已經至少在此坐落了三百年,也是昌平地區現存廟宇中規模較大、級別最高的廟宇之一。2003年這裏被確定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經歷多次修繕及復建後,今年7月,在居民印象中一直大門緊閉的古剎,開始對每一位到訪者打開大門,也重新展示出了它的生機與多元性。

 

在新一輪迴天計劃中,為滿足羣眾需求、促進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玉光寺現被喚名為“寺錦”,以回龍觀城市會客廳的面貌重新亮相。現今,這裏被劃分為八大空間,集成展覽展示、會客議事、互動體驗、休閒學習等服務功能,將多種生活方式融入百姓日常,也為轄區居民提供了優質、多元的城市公共生活體驗。

 

9月29日上午,回龍觀街道龍域街區在這裏舉辦了一場議事會,邀請職能部門、商户對建設物商聯盟建言獻策。居住在附近的張軍並不在受邀範圍內,但還是來了,“想看看大家商議什麼,最主要的還想問問,怎樣才能報名參加寺錦的活動。”她告訴記者,寺錦除了週一閉館外,其餘時間是全天向公眾開放的,尤其是每週五和週六,這裏還會開辦露天音樂會、露天瑜伽、露天電影等活動。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玉光寺以城市會客廳的面貌重新亮相。9月29日上午,回龍觀街道龍域街區在這裏舉辦了一場議事會。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近古稀之年的張軍算不得是回龍觀地區的老居民,但自2016年搬到這裏以來,也是親眼目睹了周圍的變化。這裏不是她的故鄉,也仍能讓她提起那些改變的時候,變得雀躍、興奮。“我每天會在小區附近遛彎,是一點一點看到家門口變得越來越好。寺錦也是我眼看着從大門緊閉,到修葺完善,再到如今重新開放的。隨着它開放,我一看原來家門口就有這麼多的活動可以參加,這也意味着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得到滿足,這太好了。”

 

在不斷創城的過程裏,未來的昌平會是什麼樣子?昌平區文明辦主任李文慧介紹,在以後,昌平區也將把創建文明城區作為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打造一批文明示範街、示範社區、示範公園,形成全民創建的格局,真正做到創建為民、創建惠民,讓百姓切實感受到創城帶來的明顯變化,持續提升居民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2 字。

轉載請註明: 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 昌平創城讓居民生活“有裏有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