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於新悦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思量再三,我還是選擇回老家過年。
今年的春節,親人鄰里之間拜年的情意更深厚,因為疫情,庚子春節沒能登門拜年、親戚聚會,對許多一年才能見上一面的人來説,此次與他們相見已時隔兩年。
沉浸在與親人朋友相逢重聚的喜悦之餘,我發現,很多細節都顯現出公眾的習慣和觀念在變化——“安全”和“健康”更加深入人心。問候形式變了,登門拜年必戴口罩,握手寒暄改作拱手作揖;消毒液成為家庭必備;老人們對身在外地過年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理解,表示“疫情防控最要緊”。
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如此。春節前幾天的超市被網友稱為“最有年味的地方”,我家門口的超市也不例外,尤其是生鮮蔬菜區,總是擠滿了採購年貨的鄉里鄉親。大家對海鮮、冷凍食品的選購慎之又慎,要看產地、看日期,如果是進口食品,還要看核酸檢測證書。年後與親戚聚餐,公筷公勺也成了大部分家庭餐桌上的“必備品”。
作為這場戰“疫”的記錄者,一年來,我見證了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細化調整、防疫措施的落地見效。從院感防控到基層網格化管理,從高風險人羣管控到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從公勺公筷倡議到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過年的所見所聞,與疫情防控報道的許多節點一一對應,深感新春“安全年”的深入人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久久為功。
疫情之下,這個春節依舊年味十足。年夜飯飯桌上,家人述説起一年來的個人收穫,深感萬家燈火、其樂融融的背後,是無數堅守在崗位上的勞動者的“保駕護航”,也是每一個平凡人一年來的辛勤付出。疫情防控與新春佳節交織在一起,“安全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自覺當好“第一責任人”,確保過好健康安全祥和的中國年,這也正契合了辛丑牛年。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徵,這些可貴的品質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充分展現。
走過“極不平凡”,我們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新徵程。“回家過年”像一個加油站,對於工作在外地的我來説,接下來的奮鬥將更有力量。
作者:於新悦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