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召開,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研究紮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羣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對這一判斷,應該如何理解?
對此,我們不妨從共同富裕的理論源流看起。1516年,英國大法官莫爾出版《烏托邦》一書。在該書中,他設想了“烏托邦”這一非常美好的地方。在這裏,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按需分配。這是人類社會主義思想的起點。當然,這時的社會主義僅是空想社會主義。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思想從空想變成科學。他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這已經藴含“共同富裕”的內涵。但是,不論是莫爾的暢想,馬克思的理論,還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理論發展,都並未將共同富裕等同於平均主義。
從實踐邏輯來説,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是平均主義。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的現實表現就是地區差異。2020年,廣東省全省GDP超過11萬億元,連續32年領跑全國,而青海省的GDP則剛剛突破3000億元大關。根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梳理的數據顯示,2020年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僅有北京一座北方城市。由於歷史稟賦、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原因,各地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現象,通過行政命令讓所有地區、所有人整齊劃一既不可行,也不科學。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化道路是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堅持共同富裕就是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幫後富,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在這種情況下,地區差異、個體差異就必然存在,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是平均主義。
從歷史邏輯來説,共同富裕不應該是平均主義。我們過去吃過把共同富裕當作平均主義的虧。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分配方面吃“大鍋飯”,大搞平均主義,分配無差別,導致“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嚴重損害勞動積極性。歷史已經證明,“大鍋飯”的辦法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大鍋飯”帶來的只能是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兒,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亂的。平均主義只會把共同富裕的理想變成共同貧窮的現實。
共同富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而是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如果把共同富裕當作平均主義,就是把這一問題想得太過簡單了。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會分蛋糕的人在無蛋糕可分的情況下,也分不好蛋糕。只有富裕起來,才能談得上共同不共同的問題,平均不平均的問題。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做大蛋糕仍然是我們的主要工作,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本和關鍵。
當然,從治理邏輯來説,不能因不要平均主義而不講公平。講到共同富裕,不少人都會想到北歐的福利社會。北歐國家在給予國民高福利待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弊端,比如出現了“養懶漢”現象。對一些人來説,反正國家已經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良好保障,解決了個體的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問題,那麼即使“躺平”,個體生活水平也不會下降多少。我們之所以慎提平均主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養懶漢”,擔心高福利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應當説,這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當前,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公平。改革開放以來,在效率和公平的蹺蹺板上,曾把重心移到了效率一邊,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對於社會積極性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變成“只講效率、不講公平”,社會同樣會出現問題。今天,我們在強調“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的同時,也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為不要平均主義而不講公平。
(作者系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