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6月10日電(記者王慧慧金晶任珂)美國總統拜登9日抵達英國,開始他就任總統後的首次出訪。在為期8天的訪歐行程中,他將出席七國集團領導人峯會和北約峯會,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瑞士會晤。
輿論普遍認為,拜登此訪旨在修復過去四年嚴重受損的美歐關係。不過,鑑於大西洋兩岸間“尷尬事”與“麻煩事”不斷,要重建互信,“破鏡重圓”,並非易事。
4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出席一場公眾活動。(新華社發,斯科特·艾普爾懷特攝)
歐洲有疑慮
拜登出發前對媒體表示,他此行將清楚表明“歐洲與美國關係緊密”。
然而,最近爆出的“監聽門”醜聞卻給這次訪問增添了幾分尷尬。據丹麥媒體披露,美國此前曾在丹麥情報機構協助下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一些歐洲政要。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等隨後紛紛表示此舉“不可接受”,要求美方解釋。德國《柏林日報》指出,這一事件給歐洲國家當頭一棒,也給拜登的歐洲之行蒙上陰影。
在前總統特朗普任內,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施壓歐洲盟友增加軍費開支,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徵關税,這一系列行動令雙方在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矛盾加劇。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強調盟友的重要性,重申對盟友的安全承諾,並在多領域向歐洲伸出橄欖枝,試圖改善陷入低谷的美歐關係。
面對重回傳統套路的美國,歐洲國家領導人持“熱情但警惕”的態度。美國《紐約時報》9日在一篇報道中指出,儘管拜登着力宣揚“美國迴歸”,但歐洲國家領導人無法確定美國前進的方向,他們正密切關注美國國內激烈的政治爭論,並注意到特朗普對美國共和黨的控制沒有減弱。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斯考克羅夫特戰略與安全中心主任巴里·帕維爾指出,歐洲國家瞭解美國共和黨的現狀,見證了發生在今年1月6日的美國國會山騷亂事件,他們不知道2024年美國又會選出怎樣一位總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騰軍認為,拜登政府當前需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以應對疫情防控、經濟復甦、黨派分歧和種族矛盾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對盟友的種種承諾很可能“口惠而實不至”。這也是歐洲方面對美抱有疑慮的一個原因。
3月2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參加歐盟春季峯會。(新華社發,歐盟供圖)
利益有分歧
除信任危機外,美歐間在經貿和大國關係等方面也存在實質性分歧,要解決這些“麻煩事”絕非易事。
過去幾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盟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加徵鋼鋁關税,而歐洲國家則對一些美國科技巨頭徵收數字服務税,雙方為此爭端不斷。據一些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和歐盟領導人希望在下週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會晤中結束貿易爭端,包括航空補貼爭端、美國加徵的鋼鋁關税及歐盟對此的反制措施等。
不過,雙方能否在談判桌上取得突破仍是未知數。美國《政治報》網站刊文指出,歐盟與美國恢復合作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美國官員經常批評歐洲國家在反壟斷調查和監管方面不公平地針對美國科技公司,一些歐盟國家不希望它們與中國的重要經貿關係因為美國的原因而遭到破壞。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試圖拉攏盟友共同打壓俄羅斯與中國等國家,但在歐洲並未引發“共鳴”。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主辦方9日發佈的年度安全報告稱,眼下全球在抗擊新冠疫情、應對氣候變化、軍備控制等議題上需要多邊合作。西方國家與俄中等國在“競爭中不能摒棄合作,合作中不能摒棄競爭”。一名歐盟資深外交官對媒體表示,“現實就是我們與美國不是百分百團結”。
一份由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和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近期聯合發佈的民調顯示,因美國政府此前抗疫不力,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聲望在歐洲受挫,而拜登上台以來也並沒有出現反彈。一些人期待的“拜登效應”並未發生。
慕安會報告指出,當前美國戰略重心已轉移至亞太地區,美國已從歐洲逐漸抽身。慕安會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認為,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護的時代已過去,歐洲需要重新思考自身戰略定位。(參與記者:劉品然、熊茂伶)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