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桃園村新貌。
攝影:趙洪文
一
桃園非園,為村名,全名四川省蒼溪縣龍王鎮桃園村。
桃園有桃,每家每户房前屋後,常有三兩棵。每年三月,五馬盤山紅粉如雲,村子添一抹亮色,村人染一分喜色。
但桃沒有給桃園帶來多少改變。桃園村土薄地瘦,山大路遠,碩大的桃子年年只夠換點油鹽醬醋。
給桃園帶來改變的,是天麻,和被桃園人心懷感激地稱為“天麻姑娘”的楊敏。
外出讀書十餘年,歸來的楊敏每天行走在這五馬盤山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也陌生得不能再陌生——
怎麼還是原來的樣子?田地怎麼撂荒成這樣?村莊的日常怎麼全是留守的婦孺老人?……
一連串的“怎麼”,楊敏想不明白。想不明白的楊敏問在浙江打工的父母。父母説,別瞎操心。
忽然,幾棵粗壯的青槓樹進入眼簾。楊敏想起,讀大學時,就在這青槓樹下,她掏到一窩野生天麻,繳夠了一年學費。
天麻比桃金貴。楊敏笑了。桃園能夠長出野生天麻,就可以種植天麻。
打定主意,楊敏隻身到達安徽霍山。人生地不熟的她,只有個菌物研究所的電話號碼,早在手心捏出了汗。好在所長人不錯,同意楊敏先留在所裏幹些雜活。
第二天,楊敏第一個來到了菌物研究所。打掃院子,洗菜拖地樣樣幹,髒活累活搶着幹。一個月後,所長感動:這個徒弟,我收下了。
楊敏欣喜若狂,一學三年,家也沒回。霍山話聽不懂,旱螞蟥常偷襲,思念親人朋友,楊敏苦沒少吃。選種育種,加工生產,宣傳營銷,楊敏技術沒少學。
學成歸來,楊敏胸有成竹,躊躇滿志,要在桃園幹出一番名堂來。
二
桃園最不缺的就是林地。全村耕地九百九十四畝,林地達一萬一千二百三十畝。
仿野生林下種植天麻,不佔耕地,不砍大樹。除去荊棘雜叢,林間半陰半陽,簡直就是種植天麻的不二之選。
火帽子山,五馬盤山樑上的一面小山坡,楊敏流轉到五十畝林地。2013年5月,第一批天麻原種如期下地。第二十一天,楊敏記得清晰,刨開細沙,原種突起了丁點嫩白。那是胞芽,更是希望。
楊敏的希望,也點燃了桃園人的希望。那年秋天,老支書特地發出通知,在村村通的高音喇叭裏喊,火帽子山,天麻豐收現場會。
楊敏的父親開鋤,幾鋤下去,三平方米的地方,挖出九十斤天麻。按市價,就是一千五百元。開鋤的父親笑了,旁邊的楊敏卻哭了。
想跟着楊敏種天麻,桃園村民欲言又止。楊敏爽朗一笑,免費提供技術,墊資供給菌種,你們負責好好侍弄。村民心頭一暖,日子有了奔頭,一定好好侍弄。
2013年秋天,跟着楊敏種天麻的村民喜獲豐收。村民們沒有送錦旗,而是送給楊敏一個雅號——“天麻姑娘”。
楊敏臉一紅,不敢當。暗自思忖,真不敢當呀。
楊敏不敢當的,是怕愧對鄉親們的期待。
村民張文,常年在外挖煤,十多年一晃,兒子也到了成家的年紀。年底,張文又找楊敏,想回家種天麻。
三年前,張文央求楊敏訂購五十畝天麻菌種。楊敏熱情,幫忙張羅。臨了,張文卻甩下一句“我不種了”,楊敏五萬元墊資款打了水漂。有此舊事,楊敏如今大可拒絕。
但這次,張文説得誠懇:自家五十畝山林,不敢再錯過,掙點錢改造土坯房,兒子好娶媳婦成家。楊敏在張文眼裏看到了光亮。有光亮就有希望,楊敏始終堅信。
這次,張文的五十畝天麻按時下種,侍候得盡心盡力,當年見效,淨賺近十萬元。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2014年,在相關部門扶持下,楊敏組建成立蒼溪縣雍河天麻中藥材合作社,首批社員近百户。
合作社,產供銷一條龍。重擔在肩,楊敏常常一天搖身幾變。合作社社長,技術員,銷售員,甚至送貨員。省內省外,批發市場,超市專櫃,製藥企業,食品廠,楊敏馬不停蹄。考察市場,收集信息,銷售談判,拓展業務,楊敏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很快,在桃園產業基金的扶持下,天麻、藥百合等桃園中藥材走進了各地超市藥企,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社員們樂開了花。楊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三
2014年,桃園村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户五十五户、一百八十八人。
桃園村向貧困宣戰,種植天麻是首選。楊敏想,要從培養技術“明白人”開始。
願學的,楊敏歡迎。不願學的,楊敏挨家挨户動員,親自授課,現場示範。當年,培訓羣眾近千人次,其中留守婦女八百多人次。
能種會種,還要種子好。楊敏請來農科院專家,研發有性繁殖天麻。楊敏的丈夫陳義府,專程前往雲南引種,雨天長途駕駛,不幸遭遇車禍,肋骨和小腿骨折。看着病牀上的丈夫,楊敏第一次萌生了退卻的念頭。這一閃念沒有逃過陳義府的眼睛。現在是離夢想最近的時候,除了堅持,還是堅持!陳義府反過來安慰楊敏。
這一年,桃園天麻有性繁殖成功,建成有性繁殖育種基地二十畝。
這一年,合作社種植天麻五百畝,藥百合兩百畝,帶動周邊農户種植中藥材一千畝,户均實現增收一萬元。
2016年底,桃園村委會兩間會議室裏,兩堆疙瘩柴火,一邊是村民民主測評,一邊是黨員選舉。一陣熱烈掌聲後,楊敏當選村支部書記。全票。眾望所歸。
老支書語重心長:楊敏帶着大夥,桃園脱貧奔小康有希望!楊敏感覺到肩頭責任更沉了。
第二天,楊敏帶隊,村兩委班子,駐村第一書記,一起走進了五十五户貧困户家裏。摸排到癥結,楊敏心裏有了底:有勞動力的貧困户,發展中藥材和獼猴桃,長短期結合;弱勞動力的貧困户,發展生態養殖,短平快增收。
合作社裏,楊敏召開股東大會,五十五户貧困户,沒有入社的全部吸納為社員,一户不少。每户貧困户落實一名技術幫帶人,提供一萬元天麻發展基金,股權量化土地或產業資金入股,進行保底分紅和二次分紅。2017年,僅此一項,全村貧困户户均增收三千元。
張正孝,三口之家,精準識別中,他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户。成立合作社時,楊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正孝。
張正孝肢體二級殘疾,但人勤快,肯吃苦,有幹勁,是家裏的頂樑柱。
天麻見過,沒種過,那麼金貴,我能行?張正孝很感動,更多的卻是遲疑。你個女孩子家創業不易,我不能拖累你。
楊敏兩眼發酸,鐵了心,一定好好扶持張正孝一家。
少有出門的張正孝夫妻,小心翼翼走進了種植場,楊敏手把手指導。培訓會場,張正孝是聽得最認真的。
張正孝選了塊林地,種上兩畝天麻;一塊耕地,種上一畝重樓。鋤草施肥,精心管護,長勢喜人,收成喜人。
張正孝幹勁更足了。幫扶單位送來雞苗,一些人家的雞且養且“丟”,張正孝家卻一隻不少。養豬養牛,發展辣椒種植,張正孝都比周圍人家養得好種得好。
張正孝很快成為桃園產業發展之星。省裏脱貧驗收,張正孝家,人均收入九千五百元。
2017年,一首《天麻姑娘》唱響五馬盤山間。站在院壩邊上,張正孝深情地唱着《天麻姑娘》,妻子竟聽得淚眼汪汪——
“桃園開滿天麻花,山高水也長……”
四
桃園大變樣,消息經了脱貧村民的口,傳到當年桃園知青的耳朵裏。他們時隔半個世紀,相約從各地趕來。釣魚遊玩,觀山賞雲,如同遊子歸家,一住就是一個月。
辦個農家樂吧,我們每年輪流回來住一個月。離開前,知青們提議。
好點子一試就靈。農家樂接二連三開起來,生意紅火,村民自家地裏長的、樹上結的、山間散養的,也順帶銷售一空。
鄉村旅遊,桃園大有可為。楊敏扳起指頭數:馬鞍山,五馬盤,雞石寨;樂園水庫湖泊,千年古樹羣落,萬畝雲端林海,家家別緻小院,户户川北民宿,桂花園桂花香……
經專業規劃,楊敏把桃園村定位為康養旅遊度假區,主打生態康養、露營垂釣、徒步研學,全域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桃園深處有人家”。
2019年春節,第二屆“桃園深處有人家”徒步遊桃園活動舉行。楊敏擺起百桌壩壩宴,常年在外的桃園人回鄉過新年,遊新園、許新願、話新景,盛況空前。眾鄉親議定,每年正月初二,桃園人徒步遊桃園。
2019年10月,桃園迎接省檢,全村成功脱貧!
製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