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好、補短板,基建領域投資將對穩經濟“立竿見影”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6方面共33項措施穩增長。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位列其中。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分析説,今年以來,受疫情衝擊影響,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傳統基建領域的建設、投資是一組“短平快”的舉措,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今年全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將完成8000億元以上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穩經濟中起着重要作用。5月中旬,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國英在研究部署統籌疫情防控和水利工作的會議上強調,要全面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用足用好各項政策,推動重大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儘早審批立項、開工建設,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作出水利方面的貢獻。

基礎好、補短板,基建領域投資將對穩經濟“立竿見影”
5月19日,重慶市雲陽縣,工人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地上忙碌。圖/IC photo

今年水利部將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確保2022年新開工30項以上,全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將完成8000億元以上。

今年1-4月份,830個水利項目已落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72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86億元、增長115%。全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水利建設投資實現大幅增長,各地已完成近20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5.5%,廣東、山東、浙江、河北、福建、河南、江蘇、雲南、陝西等9個省份,累計完成投資均超過100億元。

此外,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資金完成約200億元,提升了666萬農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今年安排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投資近190億元,預計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6億公斤,新增節水能力35億立方米。

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可補足發展短板

在談到基礎設施建設時,魏琪嘉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非常重視有效投資,此次提出的一攬子穩增長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擴大有效投資的方向。

他解釋説:“以前我們的投資主要在做大總量,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如果再用之前的投資方式,則可能無法實現可持續,所以現在更加強調精準投資,提升投資效率。精準投資,我們也稱為有效投資。”他表示,有效投資建設的產物應對生產、生活有利,對國民經濟運行也要有持續帶動作用。

基礎好、補短板,基建領域投資將對穩經濟“立竿見影”
5月4日,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在對外立面進行施工。圖/IC photo

此次的一攬子措施中涵蓋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這些都屬於補短板、強弱項的方面,“也就是説錢投下去了,設施建起來了,那麼還要確保投資項目順暢地服務經濟社會運行。”魏琪嘉説,這些項目具備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是民生領域的短板,因此可以和政策契合,實現擴大有效投資的目的。

魏琪嘉分析,除了出台一攬子措施,預計還將有配套措施的出台,“我們投資的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投資對經濟的推動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多個領域投資可共同實現“穩增長”

魏琪嘉認為,投資正成為實現多重政策目的的重要工具和抓手,它既能保障民生、帶動就業,又能帶動工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從而起到穩經濟的作用。

基礎好、補短板,基建領域投資將對穩經濟“立竿見影”
5G、智慧交通、V2X 等新基建設施,可為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圖/IC photo

在投資結構中,基建領域投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進一步加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投資對穩增長也至關重要,比如説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等,都是大有可為的領域。同時,新基建領域的投資也要發力,“在新基建領域方面,比如5G、大數據、雲計算以及算力中心的建設等,我國提出要保持適度超前,這些也都是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魏琪嘉表示,隨着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新基建的發展空間將會越來越寬,投資潛力是巨大的。

第四類穩增長的投資方向則是“雙碳”領域。魏琪嘉舉例説,工業企業減排關鍵是要依靠節能技術的優化,在此過程中就涉及投資,因此相關領域的投資也是“穩增長”的重要着力點。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3 字。

轉載請註明: 基礎好、補短板,基建領域投資將對穩經濟“立竿見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