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親子溝通父母要坐矮椅子,父母善用非語言溝通,孩子才能乖乖聽話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溝通,父母和子女更是如此,但是溝通並不是簡單的説話,更不是父母站在制高點去命令孩子,要求孩子,而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促進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橋樑。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親子溝通並不容易,父母覺得自己和孩子交流就是對牛彈琴,説什麼孩子都不聽。

而孩子則認為自己和父母有着無法逾越的代溝,溝通等於雞同鴨講,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蘇芮有一首歌叫做《我想更懂你》,其中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每次我想更懂你,我們卻更有距離,是不是都用錯言語,也用錯了表情。

很顯然,父母和孩子並不是不想好好溝通,而是他們都用錯了方式,當然其中要佔主要責任的還是父母。

在親子溝通中,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很多父母都會忽略這一點,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甚至以為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尊重。

然而孩子也有自尊,他們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被認可,如果奧秘父母的身上得不到這些,便會使溝通產生阻礙。

有時語言的力量會顯得蒼白無力,但是眼神和動作卻不同,它們能夠傳遞給孩子足夠的勇氣和信心。

哪怕孩子面對困難,也能夠勇往直前,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而父母的鼓勵也成為了他們最大的支持。

親子溝通父母要坐矮椅子

記得之前董卿在一次採訪中,為了能和坐在輪椅上的嘉賓更好的交流,選擇了跪着採訪的方式,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卻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怒贊。

父母和孩子溝通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總是挺直腰桿,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那麼當孩子仰視父母的時候,他們之間交流的鴻溝就會在無形中擴大。

這種高矮懸殊的交流方式,會讓孩子無法認識到父母是在和自己説話。

因為他們看不到父母的臉,畢竟抬着頭的姿勢真的很累。而父母也無法更好的關注孩子的表情變化,自然就無法真正的瞭解孩子。

如果父母願意坐在矮椅子上,那麼便會和孩子處於同一水平線,這樣雙方之間便可以通過視線交流。

父母通過端詳孩子的面部表情、頭頸部的活動,漸漸地建立起非語言的接觸。

父母要告訴孩子,當自己和他們溝通時,如果孩子只是帶着耳朵聽,卻在做其他事,眼神根本沒有看着自己。

那麼這樣的交流其實是無效的,而自己也不會再向孩子傳遞任何信息。

讓孩子認識到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父母自己更要做好表率,通過坐矮椅子或者蹲下來的姿勢,和孩子儘量保持同一高度。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自然願意發自內心的和父母敞開心扉,孩子才能乖乖聽話。

尊重孩子,才會讓孩子卸下心理防備,才願意和父母説心裏話,如果父母不願意放下姿態,那麼孩子只會感到壓迫,自然會對父母有所抗拒,使溝通無法順利進行。

身體語言要和交流內容匹配

有研究表明,人與人溝通時,將近有80%的信息是包含在身體語言和聲調當中的。

而身體語言就是非語言的人際溝通,它主要是指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期待。

當人們感到快樂時,這種情緒能夠很快的感染到身邊人,就像孩子看到那些充滿活力、表情豐富的小丑時,不自然的就會變得開心興奮,因為小丑給他們帶去了快樂。

同樣的道理,不良情緒也會傳染,所以我們才會經常説要遠離負能量的人,因為這同樣會影響我們的心情。

雙手抱在前胸是人們經常會無意識做出的行為,面對陌生人時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而父母面對孩子時,這樣的姿勢則是在傳遞着自己的不滿。

如果孩子不小心弄壞了父母心愛的物品,父母嘴裏説着沒關係,但是肢體語言卻是雙手交叉在胸前,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他們不知道父母是真的原諒了自己,還只是嘴巴説説而已,所以會特別矛盾,甚至產生焦慮和不安。

這必然不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哪怕孩子想好了很多話想要和父母解釋,也會因為此時的自我懷疑而放棄澄清。

只能被動的接受父母看似原諒的批評,無形中讓彼此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比如用微笑、點頭、拍背等肢體語言,或者通過提出—些小問題給孩子澄清的機會,在必要時引導孩子表達出他們自己的真情實感。

穩定的聲音、靠近式的溝通有助於向孩子傳遞信息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難免會情緒失控,特別是面對頂嘴的孩子,父母更是覺得無法接受。

當他們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時,或者覺得自己的理由無法很好的説服孩子時,便會通過提高聲音分貝的做法,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去震懾孩子,以此達到控制局面的目的。

但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裏,孩子只會因為父母的憤怒而感到恐懼,他們此時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這反而容易導致失誤的頻繁發生,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反叛心油然而生。

也許在短期內孩子確實會像父母所期待的一樣乖巧,但是當他們內心的負面情緒積壓之後,總會以其他的方式爆發。

父母應該控制自己聲音的穩定性,即便真的已經很生氣,也只是通過堅定的態度讓孩子得知事情的嚴重性,而不是靠提高音量來嚇唬孩子。

同時儘可能近的坐在孩子身邊,表示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做的事情是有興趣的,這樣才有利於雙方更好的溝通,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儘量貼近孩子,和他們處於同一條水平線上,用眼神用肢體去溝通。

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接受,使親子溝通變得暢通無阻,在溝通中獲得更多,從而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