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江西人民的母親湖。
長期以來,由於人們掠奪式的捕撈,這個素有長江“雙腎”之一稱呼的淡水湖,魚類資源越來越少。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的根本遵循,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2019年8月20日,我省發佈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公告。這意味着鄱陽湖迎來了新的發展轉機,全面實行禁捕退捕。
鄱陽湖實行禁捕退捕以來,我省及時收回漁民捕撈證及漁具;嚴厲打擊各種掠奪式非法捕撈行為;10萬漁民洗腳上岸,轉產轉業……隨着一攬子治湖措施有序展開,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正展開一幅人類與湖泊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魚類資源越來越少,鄱陽湖禁漁刻不容緩
清晨,鄱陽湖微波盪漾,陽光灑在湖面上猶如滿湖碎金,清澈的湖水與岸邊的青山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今年這個夏天,鄱陽縣雙港鎮長山島的漁民楊四寶格外清閒。“往年這個時候,我正忙着大修漁船、整修漁具,今年不一樣,船早已被拆解,所有的漁具全部由政府部門回收。”在鄱陽湖水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楊四寶,面對漁具被收繳仍有些不捨。
雖有千般不捨,但面對政府出台的十年禁漁政策,楊四寶還是積極響應。他説:“鄱陽湖到了非禁不可的地步了,兩根電線一下水,‘魚子魚孫’全部被電死。”近年來,鄱陽湖裏的魚越來越少,通過正常的撒網捕撈很難捕到魚,漁民只好採取電魚的方式。這種竭澤而漁的捕撈方式導致鄱陽湖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甚至還會影響江豚的生存環境。
鄱陽湖曾有記載的魚類有136種。1997年我省漁業部門對鄱陽湖魚類進行普查,顯示有122種;到了2013年,鄱陽湖科考監測到的魚類只有89種。不到20年,鄱陽湖監測到的魚類少了33種。白鰭豚、鰣魚、胭脂魚等瀕臨滅絕,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的產量也越來越少,而且魚齡越來越小,多以1齡魚為主,2齡至4齡魚的比例逐年降低,5齡、6齡魚比例更小。
“大型經濟魚類正逐年減少,小型野雜魚增多,低齡魚增加,種羣結構失去平衡,不少種魚逐漸消失,魚類的食物鏈面臨威脅。”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付輝雲説,禁捕退捕對於恢復鄱陽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長期過度捕撈,導致鄱陽湖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鄱陽湖禁漁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2020年1月1日,長江干流江西段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鄱陽湖水域同步實行全面禁捕,比國家規定的時間提前1年,禁漁期暫定為10年。
令行禁止,扭轉“靠湖吃湖”生活方式
“夜來徐汊伴鷗眠,西徑晨炊小泊船。蘆荻漸多人漸少,鄱陽湖尾水如天。”這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勾勒的鄱陽湖美景。
長期以來,鄱陽湖曾經給濱湖地區的居民帶來豐富的魚類資源。“吃魚不用特意準備,什麼時候想吃都可以。來了客人,站在船上網一撒,或者衣服一脱,徒手下湖也能抓上魚,有草魚、鱖魚、白鰱……”回憶起30年前的捕魚時光,都昌縣漁民傅小斌難掩內心的喜悦。
但是,近年來,由於瘋狂濫捕,再加上其他生產因素的影響,鄱陽湖裏的魚越來越少,不少漁民出現了生存危機。
可喜的是,十年禁捕方案為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水域擺脱窘境帶來了新希望。據鄱陽湖禁捕辦統計,鄱陽湖十年禁捕涉及傳統漁村300個、近2萬户超10萬漁民。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而且沒有經驗可鑑的生態保護行動。禁捕能否禁得住,不僅關係到長江生態治理的成敗,也是對全省漁業執法部門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驗。
令行禁止,扎牢禁捕的制度籠子——
做好鄱陽湖水域、長江干流江西段禁捕退捕管理工作,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關鍵還是要靠制度保障。
從去年5月以來,我省相繼出台《江西省打擊電力捕魚等非法捕撈行為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2020年全省禁捕水域打擊非法捕撈“清江清湖”行動工作方案》《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聯合打擊電魚等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三個具有全局性、統領性的文件。三個方案對電毒炸、機械吸螺扒螺、機動底拖網、“迷魂陣”等非法漁具漁法作出明確規定,同時對“三無”漁船進行明確認定,為有力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
組團作戰,對涉漁違法行為“零容忍”——
今年以來,在鄱陽湖及長江干流江西段重點水域,一場被稱為“史上最嚴”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轟轟烈烈展開。
6月5日,長江干流江西段環境資源法庭公開宣判:瑞昌餘某某、柯某某、餘某某3人因非法捕撈水產品,均被判處有期徒刑7個月,同時責令3人共同承擔生態修復費9330元,並在縣級以上媒體刊登公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多部門聯動,措施要強硬,執法要徹底。”省鄱陽湖漁政管理局局長謝連根説,從去年底以來,省市縣三級漁政執法部門同時聯動、創新執法手段,採用車、船(艇)和無人機三棲巡查方式,對涉漁違法行為“零容忍”,嚴管重打各種違法捕撈行為。
“禁捕退捕期間,嚴禁一切捕撈行為,違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為嚴厲打擊違法捕撈犯罪分子,發揮法律震懾作用,我省漁政部門加大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力度,積極探索涉漁案件“一案雙移送”(送生態環境保護檢察部門和公益訴訟部門)模式,完善線索流轉及案件移送程序。
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讓鄱陽湖水域及長江干流江西段重點水域總體歸於平靜,秩序井然。
禁捕退捕,10萬漁民“洗腳上岸”轉產轉業
“你‘轉業’了嗎?”這是時下漁民之間相互問候的一個熱詞。
8月15日8時,鄱陽縣白沙洲鄉車門村,漁民範小利和妻子李祥如準時來到鄱陽湖濕地公園上班。“朝八晚五的生活挺好。一個月有2600元,不比打魚差,而且生活有規律。”範小利告訴記者,他在公園當救生員,負責遊客安全,妻子在園區當保潔員,每個月1400元。依託附近的濕地公園,車門村共有80名漁民成功轉產轉業,成為公園的救生員、保潔員、保安、服務員等。
隨着禁捕退捕的實施,和範小利一樣變為上班族的漁民還有很多。
“要讓10萬漁民‘洗腳上岸’,轉產轉業,説起來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何其難。”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龍宇聞感慨,最難的是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漁民對江湖的喜歡,就像農民對土地的喜歡一樣。都昌縣和合鄉水產村的漁民佔富平説,在鄱陽湖水域裏,哪裏有一個灣、哪裏有一個小汊、哪裏有什麼樣的魚可捕、哪個地方水深多少,他心裏都一清二楚。可是説起岸上的事情,佔富平卻一問三不知。
長期和漁民打交道的省鄱陽湖漁政局工作人員張詩偉告訴記者,不少漁民十幾歲就學會了打魚,與外界聯繫很少,往往“認識的字還不及魚多”,上岸走路都會“搖晃”,甚至是出現“暈陸”現象。
“為了守護鄱陽湖的一湖清水,再難也要讓漁民上岸,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禁捕辦主任胡漢平説。
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總體目標,我省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漁民利益,妥善解決漁民的生計保障問題。目前,各縣(市、區)正在落實國家退捕補助政策,加快完善配套措施,強化社會保障兜底,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切實保障退捕漁民基本生活,消除後顧之憂——
從省級層面看,圍繞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我省多渠道推出就業服務“1131”計劃(為退捕漁民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講、1次就業指導和3次職業介紹,並確保退捕漁民至少可選擇1門實用技能參加培訓)。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訓退捕漁民1.12萬人次,實現轉產就業漁民9000餘人。對於有創業意願的退捕漁民,幫助申請享受創業擔保貸款、重點羣體創業就業税收優惠等政策扶持。對於就業困難的漁民,按規定納入就業援助體系,並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予以安置。對於傳統漁村,將統籌整合項目資金,大力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連日來,記者驅車環鄱陽湖採訪時發現,有的漁民從賣魚到“賣風景”,有的從上岸到上班,有的從打魚到護漁,開始有了新的生活:湖口縣漁民李小寶上岸後開了一個水電裝修的門店,除去一切開支,月收入有近6000元;餘干縣石口鎮古竹村漁民朱少旺在康山大堤旁開了一家農家樂餐廳,月純收入超過2萬元。
…………
轉產轉業是眼下的當務之急,同時強化社會保障兜底,也不容忽視。今年年初,我省就出台了《退捕漁民養老保障指導意見》,根據户籍性質、收入來源、土地資料等情況,界定了專業捕撈漁民和兼業捕撈漁民兩種身份,對專業捕撈漁民和兼業捕撈漁民參加養老保險補助,制定了兩套標準,漁民可自願選擇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目前,退捕漁民社保補助政策基本落實到位。
呵護一湖清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如果説奔騰東去的萬里長江是系在祖國母親腰間的金色飄帶,鄱陽湖就是鑲嵌在金色飄帶上的一顆綠寶石。鄱陽湖是江西的一張美麗名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濕地之一,也是候鳥的天堂,是屬於世界的“生命湖泊”。
共同守護好鄱陽湖的一湖清水,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高效發展的題中之義。
在禁捕退捕實施過程中,禁捕退捕和漁民安置保障不僅是一項產業轉型工程、生態保護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系統工程。
和其他沿江省份不同,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禁捕水域在全長江流域佔比超20%,禁捕工作面廣量大,難度可想而知。
“眼下,最要緊的還是錢的問題。”胡漢平説,截至目前,我省從省級有限財力中擠出1.6億元用於禁捕退捕工作,同時已促成縣級落實配套資金1.24億元,基本滿足前期工作需求。但是,禁捕退捕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面對巨大資金缺口,必須依靠國家的統籌規劃、協調解決,這樣漁民“洗腳上岸”才能穩得住,鄱陽湖才能得以永續發展。
“事實上,鄱陽湖從事捕撈的傳統漁村多,退捕漁民多,漁船數量多,而且這些漁民大多分佈在國家和省定貧困縣,財政兜底漁民生計保障壓力巨大。建議國家對鄱陽湖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相關縣的財政減收增支財力的補償。”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副主任董金和日前在我省調研禁捕退捕工作時呼籲。
省內有關漁業專家認為,國家層面除了要解決眼下禁捕退捕所需的資金缺口難題,更為迫切的是,希望國家支持我省對鄱陽湖湖中島實施生態移民,尤其是需要國家層面參照三峽移民工程,出台政策扶持;支持我省出台一湖一策,尤其是小龍蝦等漁業資源的特許利用探索工作。真正讓我省漁民“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真正讓鄱陽湖永遠保持一湖清水。
專家觀點
確保漁民上岸有出路有收入
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 戴年華
長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陽湖禁捕退捕涉及地域廣、持續時間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還剩不到半年的時間,面臨不少困難。當務之急要細化配套措施,落實禁捕退捕、轉產安置、生計保障等重點工作,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
在長江流域禁捕退捕的10個省市中,我省的退捕任務量佔全流域的20%以上。面對艱鉅的任務,全省各地要將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及河長制、湖長制考核體系,壓實相關縣(市、區)主體責任,把任務細化到鄉到村,把政策落實到船到户。
漁民洗腳上岸,轉產轉業安置是重點,這關乎禁捕退捕成敗。為此,各部門要針對漁民年齡層次、就業技能等不同特點,實行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確保漁民上岸有出路有收入。要將退捕漁民全面納入各類技能培訓範圍和職業介紹服務,重點培訓適合漁民特點的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幫助他們開闢就業創業門路。支持龍頭企業、電商平台等,帶動退捕漁民發展畜禽水產養殖加工、生態增殖漁業、休閒旅遊等,拓寬他們的轉產轉業渠道。
記者手記
觀念一變天地寬
長期以來,鄱陽湖等濱湖地區漁民世代臨水而居、以漁為業、整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轉產轉業面臨諸多現實困難,要讓漁民“洗腳上岸”,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思想觀念上轉變。
南昌市新建區南磯山的漁民從“賣魚”到“賣景”的華麗轉身,讓人深受啓迪。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蘆,冬看鳥。南磯山漁民利用鄱陽湖豐富的旅遊資源吃起了“旅遊飯”,去年一年的遊客超過30萬人次。隨着遊客的增多,南磯山不少漁民在網上對接各種觀鳥團、户外團,帶遊客觀鳥、坐船進湖看草,當起了“鳥導”,有的還發展了農家樂、民宿等。據不完全統計,每户漁民年均收入超過5萬元,並不比打魚差。
觀念一變天地寬。南磯山漁民的成功轉型説明,只要大膽創新,轉變觀念,大膽嘗試,就一定會迎來一片豔陽天。(記者 鍾金平 實習生 馮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