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比亞迪正在為豐田生產純電動汽車,新車已開始進行路試,預計將於2025年內投放市場。
雖然新聞較為重磅,但實際上與"豐田純電汽車將由比亞迪造"有關的信息早在2019年就已經公開過。至今在豐田中國官網上仍然能看到,當年11月7日,豐田汽車公司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事項簽訂了合資協議。
根據當時的協議內容顯示,豐田與比亞迪對新公司各出資50%,由雙方從事相關業務的人員共同組建,將於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未來要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台、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
結合近期網絡上的消息,讓人對豐田和比亞迪的合資公司有了更多的瞭解。據悉,合資公司生產的純電動車型,從底層技術、電控系統、電機和電池等核心技術層面,都將由比亞迪全面負責及獨立完成,而豐田汽車只負責驗收車輛,新車將統一掛上豐田"牛頭"標。
這意味着,豐田與比亞迪的合資產品,有別於以往豐田和其他國內自主車企合資推出的純電動車型。以廣汽豐田曾經發布的iA5為例,這款車被視作是廣汽集團自主板塊向合資板塊導入的車型,新車保持着和廣汽埃安Aion S相同的續航里程和車身軸距,使用的是廣汽的logo,卻在廣汽豐田旗下的經銷商渠道銷售。
通過豐田與比亞迪此次合資的規劃,多少也能讀到一些跨國車企想要獲取到中國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成果,以期更為全面地參與國內純電動車市場競爭的想法。而這種想法,遠比之前只是將國內自主車企的新能源車型進行"換殼銷售"更為積極。
那麼,比亞迪能否承載豐田對純電動車合資項目的預期?
由此聯想到之前網絡上曝出的比亞迪內部電話會議文件,其中提到的幾方面信息,似乎都暗示了比亞迪已經為"豐田比亞迪"合資項目的順利進行做足了準備。
生產方面,比亞迪幾大生產基地已經達到70萬-80萬輛的產能,同時仍有擴產計劃,足以保障合資車型的製造;動力電池方面,按照比亞迪公開的規劃,到2021年底,弗迪電池工廠總產能預計達到75億瓦時,到2022年底實現100億瓦時總產能。隨着後續產能的不斷擴大,比亞迪刀片電池的供應量也可以滿足電池對外售賣和合資車型電池上車。
製造技術方面,比亞迪將推出EV 2.0平台。之前就有説法,比亞迪計劃將e平台打造成可開放共享的純電動汽車平台,這又可以確定,EV 2.0平台同樣會被應用到與豐田的合資車型上。
如此來看,豐田通過與比亞迪的合資,將補足自己在燃油車和混動車領域之外的純電動車"最後一塊短板"。而比亞迪將從這次合資中獲得什麼呢?想必除了讓自家的新能源"三電"技術得到更為充分的市場驗證和認可之外,就是要藉助豐田的口碑背書,實現品牌力的進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比亞迪"推出的車型既然要掛着牛頭標登場,就説明豐田不會再為這一合資項目另起一個新品牌,在新車價格體系的制定上也會沿用豐田的定價規律。
那麼,一輛本質上是比亞迪出品的純電動汽車,或許要因為一個不同的logo而賣出遠高於比亞迪品牌純電動汽車的價格,消費者會心甘情願地為了"牛頭標"支付更多費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