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8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陝渝兩地送別跳河救人英雄蔣正全》的報道。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8月12日上午,一支來自西安市閻良區的樂隊自發走進渭南市富平殯儀館,對着房間內蔣正全的遺照,演奏了一首《為了誰》。
曲畢,人們依次鞠躬,向英雄致敬。
今年44歲的蔣正全,老家在重慶市江津區朱楊鎮板橋社區茨壩居民小組,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工。他從重慶到陝西打工,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裏。家有年近七旬的雙親和9歲的兒子,和大部分工友一樣,他一心想着再賺幾年錢,就回家孝敬父母。
就是這樣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他,在遇見危機情況時沒有一絲猶豫,奮不顧身下水救人。
8月8日,一輛白色越野車不慎衝入西安市閻良區二龍口水庫,情況危急。路過的蔣正全和工友們趕忙跳河營救。車內3名婦女和2名兒童被成功救起,而蔣正全的生命卻永遠地定格在那片水域中。
8月12日上午,蔣正全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陝西渭南市殯儀館舉行。當天夜裏,他的骨灰回到重慶,當地政府在江津區殯儀館為他舉辦了骨灰安放儀式。
各界人士紛紛自發來到現場,渭南的人們目送英雄離開,江津的老鄉也早早聚集在高速路口,頂着重慶近40攝氏度的高温,打出“迎接英雄回家”的橫幅,一起接這個“重慶崽”回家。
一早一晚,一北一南,兩場儀式雖相隔近千里,卻被同一份敬重和感動緊緊聯繫着。
蔣正全走了,但他展現給世人的善意,匯聚成一股波濤,仍在持續湧動着。
紛紛來到他的故鄉
背靠老成渝鐵路,面向溶溪河,蔣正全老家隱於一片翠林之中,位置十分偏僻,汽車無法直達。
即使這樣,在他去世的第7天,人們或是穿過鐵軌上山,或是步行過橋,來到蔣正全的家。
8月14日上午10點左右,蔣正全的初中同學徐軍最先到達。他招呼着同行的幾位同學和家屬“隨便坐”,轉身坐在蔣正全家門口的幾塊石頭上。
眼前的老房子,門口石刻對聯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天下良圖要先進,世間百技講科耕。橫批:勤儉持家。
“太可惜了。”另一位同學曹莉回憶起剛得知消息時,自己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相信”。
徐軍在廣東生活,在成都探親時得知蔣正全不幸去世的消息,迅速聯絡同學們,希望能為蔣正全的家人做些什麼。14日,他們幾位在重慶的老同學,驅車到茨壩,想親手將6萬元善款交到蔣正全父親手中。
等待中,同學們聊起蔣正全,評價均是“善良、樂觀、積極”。
“小時候他放了學,扔下書包就去割豬草,做完活我們就一起去河裏耍水。什麼勤勞、樂觀、堅強,這些品質都不要説了,在他身上都是最基本的。”一位同學因為工作沒能趕來,特意打來視頻電話,想要看看現場。
“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他家裏人後續生活問題。我們也希望可以盡綿薄之力。”徐軍説。
在徐軍之後,兩位專程從西安趕來的公安民警也帶着近10萬元善款來到蔣正全家中。
“這些都是大家自發捐助的。得知蔣正全的家人已經回到重慶,我們專門趕過來,希望能儘快親手交到老人手中。”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法制處的王波説。
為其孩子安排“愛心媽媽”
蔣正全的家人回來時,已近中午。父親蔣忠雲穿着長袖迷彩服、黑色長褲,腳上是一雙藍色塑料拖鞋。
或許是常年户外勞作,兩位老人膚色黑紅。同鄉人説,老兩口餵了5頭豬,養了些雞,還有地裏的莊稼要種。
蔣正全的母親被人揹上了二樓房間,安頓在牀上休息。由於太過悲傷,老人嘶啞的哭泣聲已經非常微弱。蔣正全的兒子來到奶奶的牀邊,打開電視機,默默陪在她身旁。
王波握着蔣忠雲的手説:“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我知道家裏培養出一個孩子有多不容易。”
年近七旬的蔣忠雲一口鄉音,不停地跟客人們傾訴着。
鎮上的人都知道蔣正全見義勇為的事情。有位老鄉説:“不敢看第二遍視頻,看了眼淚就一直流。”
中午,朱楊鎮的書記、鎮長等來到家中,看望蔣正全的父母。
“孫子是他們現在唯一的動力。”一旁,蔣正全的妹妹眼淚止不住。離婚後,獨自撫養孩子的大哥就這樣離去,妹妹依然無法接受。
朱楊鎮副鎮長莫冬梅説:“目前鎮上已經給辰辰選出了兩名‘愛心媽媽’,一位社工、一位老師,未來希望能讓孩子在温暖、有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英雄是一種本能
從35歲的教師王紅旭,到44歲的農民工蔣正全,重慶這座城市不缺見義勇為的英雄。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在面對危急情況時,沒有一絲猶豫。
他們生長於江邊,也將自己的生命留在水波中,無私奉獻的精神久久激盪在人們的心中。
“看視頻就知道了,蔣正全完全沒有猶豫,一秒鐘就撲下去了。”徐軍説,其實,這並不是蔣正全第一次下水救人。
“他總是笑嘻嘻的,對人很有禮貌、很客氣。”小賣部老闆李克超談起對蔣正全的印象時説,“他就是我們江津人的榮耀”。
“我曉得,‘蔣大娃’當時如果沒有馬上跳下,他良心會不安。”李克超説,“那是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