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日經亞洲評論》6月23日文章 原題:“中國無與倫比的經濟實力將決定亞洲的政治未來” 作者為《中國的崛起,亞洲的衰落》一書作者威廉•布拉頓,曾任匯豐銀行亞太區股票研究主管。
文章摘編如下:
目前,西方關於亞洲地緣政治未來的辯論大多存在三大侷限性。
首先,它常常被框定在中美兩國間的大國鬥爭之中,而其他亞洲國家則被視為這場更廣泛博弈中的棋子。這引發了一種頑固的觀點,即該地區國家需要在兩個超級大國正興起的冷戰中站隊,即使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懲罰性的經濟後果。
第二是認為該地區目前的忠誠(角色)是固定的,並將根據其存在而不是不斷演變的局勢的現實來維持的傾向。然而,這樣教條的觀點並沒有認識到國家間關係的活力。忠誠和敵意很少是永久性的,但會隨着影響因素的相對強弱而增減,美國在亞洲的複雜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也導致了第三點侷限性,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地緣政治的結果由相對的力量平衡決定。這些(結果)通常以硬實力或軟實力表現出來,但最終是由相對的經濟、金融和技術實力以及相互依賴性決定。因此,決定亞洲地緣政治前景的將不是今天的現狀,而是該地區各種經濟地理在未來幾十年將如何演變。
這是西方努力遏制中國崛起所面臨的挑戰。由中國主導的新興亞洲經濟體系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核心,而西方大國變得越來越邊緣化。鑑於金錢和財富往往會帶來政治影響力,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金融地區主導地位將決定亞洲未來的地緣政治,這不是影響力下降的外部大國想要或希望看到的。
中國的崛起已經戲劇性地重塑了亞洲。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在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重不到10%,而日本是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然而,日本如今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已大大減弱,中國現在佔該地區GDP總量的近一半——這一比例預計還將進一步增長。
這導致了大規模的不對稱(態勢),如果中國是一個孤立的經濟體,這也無關緊要。但從區域經濟集中於此的程度來看,情況並非如此。例如,中國作為一個貿易伙伴的重要性在最近幾十年裏穩步上升。2020年,該地區超過四分之一的貿易與中國有關,創歷史新高,明顯高於2000年的12%。
亞洲工業地理位置的大規模轉移,正加強(中國)這一核心角色。在眾多更先進領域——包括太空探索、量子計算、人工智能或複雜材料——中國正在成為主要的技術創新者和供應商。地區金融地理格局也正在全面改寫,上海現在被視為比香港、東京或新加坡更重要的金融中心,而中國已成為該地區大多數區域發展資本的最大提供者。
而這些變化僅僅是個開始,中國的核心角色將因其持續的經濟力量變得更加穩固。位於國內的企業和行業將受益於巨大的、不可複製的優勢,這不僅得益於其相對規模,還得益於一旦啓動就很難打破或破壞的集聚優勢。這些優勢將通過貿易收益和更大的金融依賴在整個地區傳播,而這反過來又將嵌入到該地區正興起的中心-外圍活力中。
大多數工業和金融活動自然傾向於地理上集中於任何既定體系的核心,亞洲也不例外。隨着中國經濟變得更加複雜、更具創新力和競爭力,該地區的經濟失衡將變得更加明顯,而其鄰國的經濟將越來越以國內為導向,並在先進商品、技術以及急需的資本方面依賴這一地區超級大國。
除了在最極端情況下,這種中心-外圍活力也正在自我強化。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5年中國在亞洲GDP中所佔比重將進一步增長,這並不令人意外。但更重要的是,正是這一經濟動態,而不是與外部大國之間日漸消減的歷史、文化、政治或經濟關係,將決定該地區的地緣政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