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國白宮網
當地時間4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宣佈成立由兩黨成員組成的“最高法院改革委員會”(簡稱委員會),負責研究“最高法院改革事宜”。
消息一出,備受關注。
對最高法院進行改革?為什麼要改,要怎麼改,改成什麼樣,這些都成了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委員會里有哪些人?
最高法院改革委員會由前白宮律師鮑爾、前聯邦副檢察長羅德里格斯出任聯合主席,成員共有36名。
這些成員既有律師、法學家、前聯邦法官和法律界從業人員,也有憲法、歷史和政治學領域的專家。
白宮聲明稱,該委員會最重要的職能是研究是否應增加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目前為9人);除此之外,還將研究是否應規定法官任職期限(目前除非失職、犯罪或自動退休任職終身)和任職年齡上限(目前無上限),以及研究大法官提名和確認程序是否需要修改等。
聲明稱,該委員會將“舉行公開會議,聽取其他專家、團體和有興趣個人對將審議問題的看法”。
這一行政命令要求委員會在第一次公開會議後180天內完成相關報告,還表示該委員會在公佈報告前不會公開發布任何具體建議。
委員會中,兩位聯合主席鮑爾和羅德里格斯都曾在奧巴馬時代任職白宮,被認為“親民主黨和自由派”。其他的成員包括部分自由派甚至“進步派”人士,但更多的是穩健派、保守派代表人物。
由此看,委員會確實大體做到了兼顧黨派平衡——否則它的成立本身就會遭遇更大阻力和爭議,更別説其即將面對的一系列棘手且敏感問題。
埃米·巴雷特。
圍繞最高法院的博弈
美國憲法第三條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人數,但南北戰爭結束後僅4年的1869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開始由9人組成,這一規模自此成為慣例,至今從未更改。
大法官由總統提名、聯邦參院多數表決確認。為確保司法的獨立、專業和超黨派,大法官一經確認,“如無行為不當則終身任職”,除非本人主動提出退休。
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大體維持着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平衡。
兩派要麼人數相當(存在若干中間派),要麼只有一人之差,這種局面加上大法官內部心照不宣的“搖擺慣例”(即某派優勢過大時往往會有一名對立派大法官“突然”改變立場),令聯邦最高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脱於立法、行政機構無所不在的黨派博弈,大體保持司法領域的中立。
但近年來,這一“超黨派”底線卻不斷經受挑戰。
先是民主黨籍總統奧巴馬試圖通過“選舉年突擊提名”等手段,讓自由派在最高法院佔據優勢,卻遭到參院共和黨人的強力阻擊。
繼而是共和黨籍總統特朗普在4年任期內接連提名通過3名保守派大法官,令保守派在最高法院史無前例地佔據6:3的懸殊優勢。
由於現任大法官中最年長的佈雷耶(82歲)是自由派,民主黨人曾擔心,一旦特朗普連選連任,而佈雷耶在其第二任期內退休,保守派在最高法院的優勢將擴大到7:2。
所幸特朗普在去年底的總統大選中敗選,與此同時,民主黨也奪得參院微弱多數,即便佈雷耶退休,一位民主黨籍總統和一個民主黨席位佔優的參院,也能確保用另一位自由派大法官遞補,自由派在最高法院的佔比劣勢不至於進一步擴大。
但民主黨內“進步派”並不滿足於此。
他們早在去年就放出風來,要設法增加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通過這種“摻沙子”的手法,儘早扭轉本方在最高法院中的人數劣勢,從而確保諸如“墮胎自由”、槍支管制、全民醫保等所謂“進步議題”在聯邦司法領域獲得有利於本方的解釋和裁決。
拜登在“踢皮球”
民主黨內自由派一直希望通過“摻沙子”獲得最高法院控制權,最後一次正式嘗試,是上世紀30年代的小羅斯福主政時期。
但即便因“新政”民意如日中天的他,在這方面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
自那之後大半個世紀,再無人敢輕越雷池半步。但“進步派”顯然已不願再忍耐和等待下去。
激進“進步派”組織“奪回法院”領導人貝爾金就一再催促國會民主黨人“加緊行動”,稱“增加大法官人數是恢復法院平衡的唯一方法”。
對此國會共和黨人自然極力反對,他們指出這種所謂“打包”做法是放任黨派政治介入司法領域——其本身理應是“超黨派”的。
但民主黨人反唇相譏。他們指出這樣做的始作俑者正是共和黨人。
2016年,保守派大法官斯卡利亞逝世,時任總統奧巴馬提名自由派加蘭遞補,參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籍)麥康奈爾藉口“大選年確認大法官人選妨礙司法公正”,迫使奧巴馬撤回提名。
隨後特朗普勝選,並提名保守派戈拉奇遞補。
2020年9月,自由派大法官、87歲高齡的金斯伯格去世,仍是參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卻罔顧民主黨人和自己4年前如出一轍的訴求,執意讓另一位保守派人選巴雷特搶在大選投票日前幾天“闖關”。
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魯斯·金斯伯格 圖/新京報網
但問題是複雜的:事實上,很多民主黨內和司法圈內的自由派人士也不贊成草率“擴容”,其中包括現任中年事最高的自由派大法官佈雷耶。
這些反對輕率“擴容”的自由派人士,大多數認為“隨意變更成法會削弱最高法院權威”、“法院應遵循法律而非政治原則”。
還有些自由派人士擔心,大法官人數太多,會嚴重影響聯邦最高法院的辦事效率——要知道即便只有9人,最高法院目前的效率也早已為人所詬病了。
拜登本人的態度則一如其在大多數重大問題上那樣模稜兩可。
他曾多次明確表示“反對擴容”,卻在去年10月選情最膠着時含糊其辭地承諾成立專門委員會討論此事。
NPR電台援引知情人士話稱,拜登目前左右為難,既不想冒險力推大法官“擴容”,又不願得罪黨內“進步派”,便借兑現競選承諾之由成立兩派勢力平衡的委員會,然後將這一左右為難的棘手“皮球”一腳踢給這個委員會去磨洋工。
此事的最終結果會如何,目前還很難説。不過大多數分析家認為,鑑於茲事體大,且“進步派”在“擴容”問題上孤軍深入,不了了之是最可能的結果。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趙琳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