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劉宇 通訊員 程榮東
歷時一年多建設,引徐濟安工程幹線正式通水,安陸市30多萬人吃上了放心水。這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創新工程、生態工程,科技創新、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貫穿工程始終。
輕輕一擰,甘洌的清水“嘩嘩”流淌,捧起來抿一口,安陸市府城辦事處楊爹爹笑了:這水好!
歷經一年多建設,引徐濟安工程順利通水,這條跨越31公里的清渠,一路奔湧向前,徹底解決了安陸30萬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之困。
盼望已久的幸福水流進千家萬户,流進了百姓的心田。
民生工程——
響應“再建一條飲水線路”呼聲
“以前自來水很渾,嚴重時不得不買礦泉水燒飯。”安陸城區許多市民家裏備有桶裝水。
水質差、口感澀,多年來,安陸城區居民飽受飲水之困。
府河是安陸的“母親河”。位於府河上游的解放山水庫,承擔着安陸城區及部分鄉鎮近30萬居民飲用水供給,是安陸市唯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府河上游流域面積廣,涉及企業和居民眾多,開放式水源地易受污染,對下游飲水安全構成極大威脅。2019年4月,解放山水庫發生“水華”現象,致使安陸城區居民用水濁度色度升高並伴有異味,安陸市啓動Ⅳ級響應。
儘快尋找備用水源,破解30萬人用水之憂。每年孝感和安陸召開的“兩會”上,“再建一條飲水線路”的呼聲越來越高。
從羣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考察、調研、論證、研判,最終得出可行性方案:以廣水徐家河水庫為水源,通過輸水管線,經廣水市長嶺鎮、安陸市洑水鎮,輸水到安陸城區水廠,根本解決安陸居民安全飲水問題。
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引徐濟安工程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議事日程,並迅速獲省發改委批覆。工程幹線長31公里,主要功能以安陸市城鄉生活、工業供水為主,兼顧沿線附近徐家河灌區中廣水市、孝昌縣部分鄉鎮供水。建成後,安陸在徐家河、解放山水庫兩大水源之間靈活選擇、互為備用。
2019年11月11日,項目正式開工。
創新工程——
一項創新節約成本10億元
廣水市長嶺鎮徐家河水庫左岸庫汊上,一條木質船靜靜停靠,它的名字叫“水面泵船”,與之連通的是兩公里外一個9層樓高的巨型水池,水通過泵船抽入水池,人為抬高水位27米。
項目設計人員、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秦昌斌介紹:抬高水位,是為了讓水全程自流。別小瞧它,這項創新可節約近10億元成本。
在引徐濟安工程指揮部,2000多份設計圖紙堆成小山。按照之前的初步構想,徐家河水庫水位63米,安陸城區水廠水位45米,水位落差僅18米,需在途中建設18個抽水泵站,層級提水,如此一來,建設經費預計超過20億元。
設計之初,工程指揮部與水利部門、設計單位反覆討論溝通,不斷優化方案,力爭用最經濟的辦法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
“運用水上泵船與高位水池相結合的辦法,實現‘水往低處流’,概算總投資僅9.7億元。”秦昌斌説,雖然後期維護成本相對高一些,但算總賬,仍然划算。
以創新攻克層層阻礙,在引徐濟安工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引徐濟安屬於線性工程,軸線上分佈着12個自然村,沿途的樹木、線杆、農田、池塘、房屋、墓地等障礙物不計其數。
中國水電基礎局負責該工程的項目經理卜雲峯介紹,將城市建設中的頂管技術運用到農村飲水工程中,用微型盾構機穿過河牀、山體、農田等,就好比“微創手術”,通過內在“穿針引線”,儘可能減少地表受損。
不僅如此,隧洞、渡槽、管橋等水利工程的各種探索,有針對性地破解了多項複雜特殊地質環境施工難題。“在科技引領下,工程進展平穩,既縮短工期,又減少施工量,還降低了安全風險。”卜雲峯説。
生態工程——
用食用油替代潤滑材料
引徐濟安工程是飲水工程,更是生態文明工程。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拎着一桶食用植物油,塗抹到兩根輸水涵管口的連接處,主要起到潤滑作用。施工人員介紹,為了確保水質不受污染,涵管之間的潤滑劑,採用食用植物油替代原來的工業潤滑油。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始終。為一棵古樹讓道的故事,一直被廣水市長嶺鎮紅山坡村村民津津樂道。2019年底,項目隊施工至紅山坡村,工程人員發現一棵古老的刺槐樹擋住施工路線。村裏老人們説,這棵樹伴隨着村裏幾代人的成長。施工單位隨即邀請園林部門專業人員前來勘察,經估測,這棵刺槐樹齡約200年,屬於古樹。
經討論研究,施工單位與設計部門最終決定,對路線進行調整,新線路距離古樹15米,邊坡採取斜面處理,更有利於保護古樹根莖。
類似的故事還很多。比如,渠首對於整個路線至關重要,選在哪裏,建設者頗費了一番腦筋。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李海濤介紹,本有三個備選方案,從水庫西邊引水,距離最短,但人工活動多,可能會導致水體污染;選在水庫東西方向,建設經費較少,但周邊有一條環庫公路,汽車尾氣排放可能會影響水質。經多方考慮,最終決定從東邊引水,雖然線路長、地理條件複雜、耗資最多,但遠離鎮區,周邊環境良好。
“引徐濟安工程不僅是一條輸水河道,也應該是生態綠道、經濟航道,需要從每一個細節考慮對生態、水質可能造成的影響。”李海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