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做好了沒有發生疫情時的“防”,才有發生疫情後處置的“快準狠”。
兩天前,成都兩小區以“水門”加持、儀式感十足地宣告“解封”。緊接着,“疫情常態化防控十條措施”出台,從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嚴防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嚴格高風險人員排查管理、加強醫療機構院感防控等十個方面,持續築牢防線。
這種張弛有度、寬嚴有道的節奏,讓人充分感受到成都防控的胸有丘壑、心有成算,既給人信心,也讓人安心。
從7月27日發現病例,到迅速劃定4個封閉區、12個封控區、11個風險區周邊區域,36.6萬人納入應急管理,4429人納入密接管理,再到如今全市進入低風險區,成都的一整套操作果斷而精準。如此水準的防控執行力、專業力,不僅實現了對疫情的有序有效管控,也確保了全城生活生產的有序運行。這樣的城市,定能扛得過疫情,創得了輝煌,守得住煙火氣。
不少人評價,這次成都與“德爾塔”的正面剛,體現了成都強大的防控能力,也折射成都的城市治理水平。但是,一戰可以“封神”,一勞卻斷不可能永逸。作為一個超大城市、樞紐城市,成都的疫情防控尤其具有複雜性、長期性、艱鉅性。守住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僅要能打阻擊戰,還要會打持久戰。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這種時候,越要丟棄一切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越要統籌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常態化防控、專業化防控。
只有做好了沒有發生疫情時的“防”,才有發生疫情後處置的“快準狠”。 疫情仍然全球蔓延的當下,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生活,都正處於一種微妙的危急時刻。病毒來襲的“小概率”,不知下一秒會在何處降臨,也不知會在誰身上降臨。應對這樣的小概率事件,必須運用大概率思維,用戰略思維來把握防疫趨勢,用底線思維來發現潛在風險,用科學、精準來全面升級防疫“算法”,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把“黑天鵝”隱隱約約的身影,圈禁在河的對面。
沒有做全員檢測,依然扼住了病毒的“咽喉”;擁有2000萬人口,病毒防疫牆依然堅實;去年在全國最早復工復產,沒被病毒牽着鼻子走,而是用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一個經驗,就是對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思維、專業化防控。有對病毒認識的科學理性,才有疫情防控的有序高效。正是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思想、物資、能力準備,在“日常時分”全面提升了核酸檢測、流調溯源、集中隔離、管控服務、醫療救治、羣防羣控等常態化防控專業能力,才有了“非常時刻”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才牢牢把握住了三次戰疫的主動權,才一步步提高了城市應對疫情衝擊的韌性。這次出台的常態化防控“十條”依然強調常態化、精準性、有效性、統籌性,有了這樣的“十條”加持,有了常態化的充分備戰,相信即使下一個阻擊戰打響,我們的城市依然行。
新冠病毒的確兇悍,但你狂任你狂,明月鎖大江。這個“鎖”,靠科學、靠精準,靠風險意識,靠底線思維,靠全城人的合力。
紅星新聞評論員 劉琴
編輯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