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腹地,靠近貴州海拔最高峯的韭菜坪有一個名叫箐營的村子,去年初,這裏的貧困發生率高達70.6%,成為貴州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面對觸目驚心的數字,箐營村人知恥而後勇,苦幹實幹、攻堅克難,打響了深度貧困殲滅戰,迎來逆風翻盤!
箐營村智能化養雞場生產車間
在箐營村智能化養雞場生產車間,忙完了一上午的工作,王梅一邊擦着汗一邊笑着給記者算起了帳:“我在這裏一天上9個小時班,早上8點到晚上6點,做一天100多塊錢,一個月工資四五千塊錢,一年下來四五萬,日子過得挺好的,很開心。”
王梅
箐營村,位於赫章縣松林坡白族苗族彝族鄉東北部,距縣城66公里,掀開箐營村的過往,深深烙印在全村290户1483人心裏的只有“貧窮”二字。
“上頓渣渣,下頓洋芋,喝點小酒,就過一天。”這句曾流傳在箐營村的一句順口溜,反映了當時箐營村人的生活狀態。
記者採訪蘇鵬(右)
2010年,通過招考,蘇鵬來到箐營村擔任村支書。如何讓箐營村擺脱貧困?考慮到村裏有養牛的傳統,蘇鵬決定擴大規模,把各家各户的牛集中起來養殖,但因為缺乏資金,管理和技術也跟不上,蘇鵬第一次發展產業的嘗試以失敗告終。蘇鵬分析:“從箐營到鄉里要一兩個小時,運輸成本太高,外部產銷對接也沒做好,搞不下去。”
養殖不行,就搞種植。2016年,蘇鵬個人投入資金試種辣椒,打算自己種好了再讓鄉親們跟着種。然而,當其他地方的辣椒豐收在望的時候,蘇鵬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幾十畝辣椒爛在地裏,這一次,蘇鵬自己虧了十幾萬,他再也不敢去嘗試其他的產業了。“交通不好、氣候不好,沒有研究一條適合這個村發展的路,做什麼都沒用。”回想起當初的情景,蘇鵬不停地搖頭嘆氣。
反覆的失敗,村民們的失望,蘇鵬也有些泄氣,箐營村的產業發展沒有邁開第一步就停滯下來。
看不到希望,村民楊興昌不得不拋下剛剛出生的孩子外出打工,他説,自己是帶着怨氣離開的。“村幹部不作為,好多村幹部上班做點材料然後就下班,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想過要怎樣去發展箐營村,找什麼樣的產業,讓全村的百姓富裕起來。”
2019年,貴州脱貧攻堅到了決戰之年,然而,箐營村在2019年初的貧困發生率高達70.6%。全省最高的貧困發生率,這個數字讓蘇鵬心裏猶如針扎一般,震驚、羞愧、尷尬……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他自問:“全身都在發燙,為什麼會搞成全省最貧困的村這個帽子,幹了這麼多年什麼都沒有幹成,我是失敗的啊。”
同樣,這組數字也讓松林坡鄉黨委政府的幹部如坐針氈。松林坡鄉黨委連夜召開會議,鄉黨委書記周燚決定親自聯繫分管箐營村。看着大家低着頭、一言不發,周燚首先做了檢討:“箐營村貧困發生率全省第一,我絕對是第一責任人,對此我做深刻檢討,是我們鄉黨委統籌不夠,意識不強,是箐營這個村的班子戰鬥力還有差距。”
周燚接着説,70.6%的貧困發生率,也給大家敲響了警鐘。“數字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面對貧困,我們所有的幹部沒信心,沒勇氣,沒行動,甚至缺乏擔當,那就真的可怕了。”
周燚的一席話給了大家莫大的鼓舞。主動出擊,擔當作為,箐營村的幹部們誓要摘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帽子”,開始了絕地反擊。
吳道全、金必軍、楊興祥,三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和村支書蘇鵬,一起成為了箐營村的帶頭人。
2019年底,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涉及箐營村72户104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順利完成!
要想脱貧“跑得快”,還需產業帶。在產業發展上經歷過數次失敗的蘇鵬,這一次把目光瞄準在了蛋雞養殖上。
在融興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幾條全自動化蛋雞養殖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這是箐營村有史以來引進的第一個規模化產業,也讓王梅和丈夫第一次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外出務工的心酸也成為了王梅的往事。“主要能照顧孩子,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時候聽到孩子在家生病,連飯都吃不下去,所以説在這裏不管怎麼説,只要是家裏有事情,隨時都可以自己親手去管去看。可以安心一點。”
融興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於2019年落户箐營,佔地25畝,四條生產線每天可以產蛋40萬枚,銷往廣東、深圳、昆明、貴陽等地。公司利益聯結箐營村所有貧困户,目前解決了10個貧困户的就業問題。公司負責人朱建勇介紹,公司採取的是政府以扶貧資金入股,出資800萬,佔85%的股份,這85%全部分紅給貧困户。融興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出資100萬,負責管理和技術,每年保證48萬保底分紅。“每户都有幾千塊錢,最主要還是帶動老百姓,幫助他們脱貧。”
蛋雞養殖如火如荼,村子裏的構樹、桑樹基地也熱火朝天。土地流轉、村民務工、年終分紅,遍地開花的每一項產業,都切實關係着每一位村民的利益,也給箐營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希望。
箐營村構樹基地
兩年前負氣“出走”的楊興昌,每次和家人通電話,也聽説了村子裏的一些變化。2019年冬天,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他回到村裏想搞肉兔養殖。沒想到,在資金貸款上遇到了困難。他找到松林坡鄉黨委書記周燚,周燚立刻給信用社打電話,幫助他貸款七萬元。
楊興昌介紹,自己的肉兔養殖,一年下來預計可以淨賺四五萬元。現在,20畝的新廠房也已投入使用,村幹部們主動找到他,鼓勵支持他開辦山莊,自產自銷肉兔。
村幹部們的變化,楊興昌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也想為村裏做些事情。“我可以教他們技術,也可以在我這裏上班,一個月兩三千塊錢,帶動一户是一户嘛。現在村裏各項產業芋頭、白菜、養殖都發展起來了,村幹部現在用心在幫助我們,所以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記者採訪楊興昌
去年年底,箐營村貧困人口就已經降至17户7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5.26%。從今年年初開始,通過補短板的方式,箐營村對最後的17户78名貧困人口發起最後的“攻堅”。住房不達標,加緊修繕補齊;無勞動能力,完善政策兜底;收入不達標,提供護林員等崗位,所有產業分紅優先覆蓋這17户。蘇鵬説,接下來要把產業鞏固壯大,讓外出回來的人有事可做。“思想上不能鬆懈,後續我們的產業只有把它鞏固提升,做得更好更強,才能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的這部分人回來參與我們產業發展,參與我們的鄉村振興。”
(貴州綜合廣播 佟文玲 張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