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國新辦就《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針對老百姓在一些直接現實問題上的困難和訴求,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回應,當前羣眾反映的這些訴求,更多的是上好學難、看良醫難、住好房難,是在“有沒有”的問題已經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之後,出現的“好不好”的問題,是新發展階段的民生新煩惱。下一步將重點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重點是保基本促均等。另一方面,要多元擴供給促普惠,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解決好“有沒有”的問題,《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用清晰的“最”字給出了答案:中國基本建成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在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已建成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內的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
應該看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民生新煩惱折射了民生需求的新變化。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後,民生工作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條件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2016年至2020年,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户。到2019年,消費已經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應善於發現新問題,解決好民生新煩惱。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到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到實施“雙減”解決教育領域突出問題,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到統籌發展與安全,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不僅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也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老年人碰到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怎麼解決?去年,國家印發實施方案,在應急保障、日常就醫等方面作出細緻安排。員工遭遇“996”“007”工作制怎麼辦?人社部和最高法院已經明確這屬於違法。要讓民生大小事有迴音,就要用心用力,為羣眾辦好實事。
解決好民生新問題、新煩惱,要有新思路新辦法,在“新”字上下足繡花功夫。在杭州城區,許多大醫院找來大數據當“幫手”,引入“城市大腦”解決停車難。在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為轄區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儀,12小時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一旦低於0.01立方米,平台就會及時反饋信息給街道。不讓一個人掉隊,解決好民生煩惱,不僅要有精密的部署、從上而下的聯動,也要講究方法、練好本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立足廣大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應盡力而為,多做雪中送炭的實務,努力把民生保障的好事做得更實,把紓困解憂的實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