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總理常去香腸攤

奧地利總理常去香腸攤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艾熙】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每年2月舉行的盛大舞會,從傍晚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身着燕尾服與晚禮服的先生和女士們,飢腸轆轆,站在寒風中,等待熱乎乎的香腸出鍋是有趣的一景。奧地利現任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也曾在午夜香腸攤大快朵頤(如圖)。

“小吃”在維也納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6世紀時,已經有商販在城市裏搭起便攜式爐具,出售水煮或油煎的香腸。當時,很多收入較低的市民家庭沒有廚房,正是這些簡陋的攤位確保他們每天至少能吃上一頓便宜的熱飯。而真正意義上的維也納香腸攤則起源於奧匈帝國時期,最初是為讓那些在戰爭中傷殘的軍人能夠自食其力。早期只能使用推車作為流動攤位,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允許設立固定攤位。

今天,攤位上出售的香腸種類豐富,其中的“王牌”當屬奧地利特產奶酪紅腸,熱愛美食的維也納人必點這款在純豬肉餡中加入奶酪製作的香腸。攤主會在烹飪前先在香腸上戳幾下或劃幾刀,奶酪就在加熱過程中慢慢融化,從烤脆的腸衣中一點點滲出,香氣四溢。

在攤位上,與香腸搭配的食物和醬料也有講究,主食是新鮮的小圓麪包或黑麪包,配菜是爽脆的酸黃瓜、醃辣椒或珍珠洋葱,還要加濃郁的芥末醬,再鋪一層切細的辣根絲,這才是正宗的維也納吃法。維也納“奧克”啤酒廠生產的罐裝啤酒則是香腸的標配飲品,年輕人更喜歡可口可樂和檸檬飲料,在繁華地段的攤位還會專門為高端客人準備各種葡萄酒和起泡酒。

維也納香腸攤位像一個歷經寒來暑往、飽含人情冷暖的小驛站。音樂會散場後的觀眾、收工回家的建築工人、下夜班的醫護和急救人員、送完客人的出租車司機、慶祝考試結束的大學生、從酒吧派對盡興而歸的夜貓子……這些生活軌跡各不相同的人每天在攤位前相遇,點上兩根熱香腸、一罐啤酒,與攤主或其他客人聊聊各自的經歷,度過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

香腸攤位也是最能體現“平等”的地方,無論地位高低與貧富,每個客人都必須排隊,沒有誰會得到特殊待遇,3歐元左右的價格一般人也都能負擔得起。外城環路邊的“雷奧”是維也納第一家香腸攤位,創立於1928年,已有近百年曆史,奧地利前總理布魯諾·克萊斯基在任期間就是它的常客。“比青格”則是維也納名氣最大的香腸攤位,緊鄰國家歌劇院、阿爾貝蒂納博物館、薩赫酒店等地標景點,客人名單上不乏政治、經濟、文化和傳媒領域的知名人士,媒體還曾在此抓拍到來訪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他在一次會談前爭分奪秒地到攤位上補充能量。

疫情時期,很多餐廳都推出了送餐上門的服務,但維也納的各家香腸攤位並沒有採取這種方式挽回客流。除了香腸等小吃利潤較低、送貨成本過高等原因,更是因為維也納人普遍認為,品嚐香腸要去攤位才行,香腸趁熱才好吃,與人交流也很重要。

每年,奧地利著名美食和旅行雜誌《福斯塔夫》都會發布調查問卷,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當年最受歡迎的10家香腸攤位。每家受到食客好評的攤位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式。近年流行的健康飲食理念也影響着維也納香腸攤位,有機和素食香腸成為新趨勢。在維也納8區新開張的一家攤位不久前獲得了市政府環保部門頒發的“天然美食”認證,這就要求其出售的食品至少有30%來自有機食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0 字。

轉載請註明: 奧地利總理常去香腸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