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唱衰中歐關係:中國跟俄羅斯走得近,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中國加強與俄羅斯戰略伙伴關係之際,歐洲在亞洲把目光投向了印度和日本。”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拿俄烏衝突中的中俄關系説事,唱衰中歐關係發展前景。作者的思路很簡單,他認為俄烏衝突的爆發打破了歐洲對華政策的平衡,歐洲認識到中俄關系或將威脅到現有秩序,因此轉而尋求加強與印度和日本的關係。

實際上,西方媒體類似説辭不是第一次出現,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事情或許並非如其所願。

美媒唱衰中歐關係:中國跟俄羅斯走得近,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中俄發展關係,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中俄加強合作,歐洲不悦”

“政客”新聞網的這篇文章稱,有兩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證實了日本媒體的一篇報道,稱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預計將於下週前往東京,共同主持一場歐盟-日本峯會。這將是倆人就任後首度共同對日本進行訪問。

文章注意到,就在上週,德國總理肖爾茨同樣開啓了任內首次亞洲之行,然而與前任默克爾不同,他沒有訪問中國,而是前往日本。

美媒唱衰中歐關係:中國跟俄羅斯走得近,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問日本(外媒圖)

類似的事情還有一些,比如將於6月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捷克,計劃舉辦一系列與印太地區有關的活動;馮德萊恩也在4月初訪問印度時,明確對中俄“無上限”的夥伴關係發出警告。儘管印度並未明確支持西方對俄立場,但仍被美國視作關鍵的戰略伙伴,馮德萊恩、英國首相約翰遜前後造訪印度,毫不吝嗇對印度的讚美之詞,並承諾要加強雙邊貿易合作。

以上種種,都讓文章作者認為,歐洲轉向了。

為什麼呢?文章聲稱,俄烏衝突成為了歐洲改變政策的“分水嶺”。

作者坦承,在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歐洲把中國市場視作利潤的引擎,很大程度支持本國企業進入中國,而對美國方面渲染的中國負面議題敷衍應對。

但俄烏衝突打破了這種平衡。

美國總統拜登和馮德萊恩先後對中國發出警告稱,倘若中方幫助俄羅斯規避西方制裁,將面臨“嚴重後果”和“聲譽風險”。

肖爾茨表示,德國企業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依賴單個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文章作者臆測,這句話正是説給中國聽的。

歐盟前駐華大使史偉(Hans Dietmar Schweisgut)則稱,“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友誼是無上限的,他們承諾共同努力改變國際秩序……讓人們意識到,日本、印度和歐洲之間更緊密的關係不僅僅是一種奢侈品。人們覺得它比以前更不可或缺了。”

挑撥中歐,美媒早有前科

實際上,借俄烏衝突唱衰中歐關係,美國媒體此前就這麼幹過。

比如《紐約時報》4月15日就曾以“俄烏戰爭影響歐洲對華立場,中國外交政策面臨挑戰”為題發文,認為中歐因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不同,雙方關係將變得困難重重,頗具離間意味。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美媒恐怕要失望了。

美媒唱衰中歐關係:中國跟俄羅斯走得近,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中歐班列(中新網)

得益於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強勁需求,中國在2020年至2021年超過美國成為了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中歐去年貨物貿易額達828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今年前兩個月,中歐貿易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同比增長14.8%,達到1371.6億美元,歐盟一躍成為前兩個月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儘管從第一季度看,東盟最終還是反超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增長仍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商務部4月2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歐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礎,經濟互補性強。今年一季度,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2058.7億美元,同比增長12.2%。中歐產業融合持續加深。

“短期內,就算中歐貿易將發生變化,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香港《南華早報》援引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亞太項目副研究員王爵(Jue Wang,音譯)表示,如果説中歐貿易受到俄烏衝突影響,那是因為鐵路運輸中斷、技術和後勤保障問題以及能源供應的因素。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Asia Global Institute)代理所長鄧希煒則指出,鑑於中國仍是電腦、家用電器和手機等製造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國,俄烏衝突並不會“對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由此看來,美媒居心叵測的論調,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7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唱衰中歐關係:中國跟俄羅斯走得近,歐洲轉向日本和印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