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9月26日開幕,《中國日報》濃墨重彩向世界推介中非合作的湖南實踐。
編者按:備受矚目的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9月26日在湖南長沙召開,《中國日報》推出大會英文特刊。特刊亮相開幕式主會場以及人流聚集的各大展館、分論壇現場以及參會人員駐地酒店,向海內外嘉賓和客商傳遞大會權威英文資訊。
記者 馮志偉 朱友芳 長沙報道
湖南與非洲的貿易往來可以追溯至1200年前。當時,一艘滿載瓷器的商船從湖南長沙出發,前往北非,在途中沉沒。千年之後,人們從這艘被命名為“黑石號”的沉船裏,打撈起5萬件唐代長沙窯瓷器,也打撈出一段隱沒在大洋中的中非古老故事。
“黑石號”是中國與非洲開展經貿往來的見證。千年光陰流轉,湖南與非洲之間的情緣延續至今。近年來,隨着對非通道和經貿平台的不斷拓展,湖南對非貿易快速增長,貿易總量從2018年全國第14位躍居2021年上半年全國第8位、中部第1位,增幅居全國前列。湖南和非洲國家均在不斷增長的雙邊貿易和投資中受益,湘非合作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打造地方對非經貿合作高地
2019年6月,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辦,共簽約84箇中非項目和協議,涉及安哥拉、科特迪瓦、塞內加爾等20多個國家,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既有中非合作傳統領域的農業、礦業、能源電力、基礎設施和園區項目,也有代表着中非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端製造、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合作項目。
目前,這些項目推進順利。總部設在長沙的一家種業公司正在尼日利亞實施雜交水稻種植項目,烏干達湖南工業園的投資和運營機構已在烏干達當地完成註冊。
2019年6月27日,湖南省委書記、時任省長許達哲(中)陪同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參觀首屆經貿博覽會展館。
今年7月,一家北京科技公司的坦桑尼亞分公司近日獲批324平方公里土地,標誌着中國在非洲最大的農業項目正式落地並進入建設產出階段。該項目是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的一大重要合作成果。
2019年6月,在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這家北京公司與坦桑尼亞簽訂了一份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公司將建設一個包括出口加工區和農業種植園在內的合作開發園區。項目建成後有望實現出口農產品200萬噸。
湖南對非開放平台優勢疊加。2020年9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成,湖南對非開放平台進一步拓展,打造地方對非合作示範區有着更加便利的條件和優勢。
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是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三大任務之一。值得關注的是,這個先行區是目前中國已皮膚成立的21個自貿試驗區中,唯一一個定位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改革創新“試驗田”。
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正在建設非洲非資源產品貿易中心、中非經貿業務孵化中心、中非經貿綜合服務中心和中非金融服務平台三大中心,並探索中非跨境人民幣結算、易貨貿易、金融支持、綜合服務等深度合作新機制。
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內已形成以咖啡、堅果、可可等為代表的非洲產品產業鏈。預計經過3-5年建設,可實現對非貿易額400億元。
“湖南依託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平台,着力打造‘五大中心’,即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中西部對非合作物流人流中心、地方對非經貿合作促進中心、地方對非經貿合作研究中心和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湖南省商務廳黨組書記沈裕謀表示。
除了對非平台,湖南對非通道也不斷拓展。目前,湖南已經開通長沙至肯尼亞內羅畢和安哥拉羅安達兩條客運航線,未來還將拓展對東部、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國際客貨運航線。
長沙—內羅畢航線首航,航班機組人員與當地民族歌舞者合影。
2021年9月15日,首趟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從株洲發車,前往非洲肯尼亞蒙巴薩港。
今年9月15日,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在湖南株洲首發,這趟載着中國援助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的約1935噸糧食的班列,沿着千年前的“黑石號”走過的道路,前往非洲大陸,預計10月15日抵達肯尼亞蒙巴薩港。
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是湖南打造中非國際物流通道體系的創新之舉,標誌着湖南打造了“鐵路+海運+國際段內陸物流”的多式聯運通道,為湖南乃至中西部“出海”提供了更為便捷和經濟的物流解決方案。
“湖南造”獲非洲人民青睞
中非工商理事會今年8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投資非洲過程中,為非洲的工業化、民生改善作出貢獻,已成為非洲經濟包容性發展的推動力之一。近年來,湖南與非洲貿易、投資快速增長,湖南企業在非投資總額近10億美元。
湖南推動袁隆平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到非洲多國,為當地增收100%至300%,為緩解非洲的飢餓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
幾內亞比紹總統若澤·馬里奧·瓦斯(左三)就加強幾內亞比紹與湖南的農業合作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右四)進行深入交流。
自2000年開始,湖南隆平高科等企業承擔了多項雜交水稻對非洲援助項目,在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等國家建立了雜交水稻試驗、示範、新品種研究基地。
在馬達加斯加,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建立了農業產業園,致力於馬達加斯加水稻產業鏈發展。目前園區已在馬達加斯加累計投資1200多萬美元,雜交水稻示範基地產量為當地品種平均單產的3倍。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湖南已經在非洲尼日利亞、埃及、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16個國家取得試種成功,並建設了湖南農業境外產業園、雜交水稻示範基地。
“湖南種子”在非洲生根發芽,“湖南製造”也不斷閃耀非洲大地。中聯重科的農業機械產品以高性價比、產品齊全、高品質等優勢在非洲廣受熱捧。湖南農友機械集團針對非洲多國電力不足的情況,把電動機改為柴油機,研發出適合當地使用的農機產品。
湖南建工集團加納電網項目員工正在作業。
與“製造湘軍”共同在非洲闖蕩的還有“建造湘軍”。去年11月,湖南建工集團與加納能源部正式簽署電網項目,合同金額達8800萬美元。這是湖南企業搶灘國際市場取得豐碩成果的典型案例。2010年,湖南建工集團正式進入加納市場,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為加納10萬餘户農村家庭通電。
中非經貿博覽會加速非品入湘
商務部透露,今年1-7月,中國與非洲之間的貿易額達到1391億美元,增長40.5%。中國市場對非洲產品認可度不斷提高,從非洲進口增長了46.3%,達到593億美元,其中橡膠、棉花、咖啡等農產品進口量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該成果一定程度上可歸功於在湖南舉辦的中非經貿博覽會促進了中非之間的深度合作。
中非經貿博覽會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動”第一項行動的第一條舉措,是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下唯一的經貿活動平台。自2019年舉辦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以來,越來越多的非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
“我們與非洲國家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啓動在大宗商品、非資源性產品統籌安排下的戰略合作,打通從非洲直採、倉儲、物流、加工、展示銷售、售後服務、供應鏈金融等全產業鏈。目前,在湖南已經設立了可可、咖啡、堅果三大交易中心,推動了非洲咖啡、芝麻、天然橡膠、木材、鮮花等非資源性產品進口。” 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介紹。
位於長沙市高橋大市場的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
去年8月18日,湖南與非洲坦桑尼亞、加納、埃塞俄比亞的貿易合作推介會在長沙舉行。非洲咖啡街、可可營銷中心開業。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同步開建。未來,來自非洲的特產將源源不斷地抵達三湘大地。
外國使節均認為,中國是世界上非資源性商品的第一大進口國,市場非常有潛力。在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舉辦之前,非洲非資源性商品出口中國的比例只有2.5%,之後這個比例翻了10倍,這正是與中國(湖南)合作交流的成果。
自非洲咖啡、堅果、可可交易中心地以來,已經實現交易額2.7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今年1-7月,湖南對非貿易增長38.1%,其中,從非洲的進口增長30.3%,大部分是非洲農產品。
2021湘非合作·非洲五國咖啡品鑑暨推介會在長沙舉辦,肯尼亞、盧旺達等國駐華使館官員到長參觀。
辣椒是湖南的特產,但是產自非洲的辣椒則更具“辣味”。今年8月,長沙海關為產自盧旺達的200公斤幹辣椒出具了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這是中國首次進口非洲幹辣椒產品。根據合同,盧旺達供應商將在5年內向湖南出口乾辣椒50000噸。
2019年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湖南企業與盧旺達企業達成採購幹辣椒的意向。2021年3月11日,中盧兩國政府正式簽署幹辣椒輸華的雙邊議定書。
7月8日,海關總署發佈公告,允許符合檢驗檢疫要求的盧旺達幹辣椒進口,盧旺達成為非洲原產幹辣椒產品首個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家。與此同時,湖南企業還向盧旺達出口辣椒種植和加工設備,幫助盧旺達提高其辣椒產量和促進當地農業發展。
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於9月26日在長沙開幕,本屆博覽會有非洲40多個國家的300多家企業參加非洲商品展。並且首次設置非洲品牌商品展區,包括紅酒、咖啡、可可、堅果、寶石、海產品、茶葉、橄欖油、保健及護膚品等9大專業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