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在職場中,如何做一個好領導?
南懷瑾答:德才兼備!
俗話説:“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衡量一個領導者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才,一個是德。
關於才能,一般來説,能坐上領導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實力,這裏暫且不去討論。接下來,我們重點來説説“德”。
職場中,每個人遇見的領導,大大小小有很多。有些領導凜若冰霜,讓人心生畏懼。而有些領導和顏悦色,沒有一點領導架子。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性格外現,最主要的還是要看他的德行。
那麼,一位好的領導,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德行?莊子曾給出了標準答案:“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以道德感化人的是聖人,拿經濟錢財幫忙別人的是賢人。而那些以為給人利益了,就可以為所欲為的人,不是好的領袖。
對於這句話的後半句,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大師認為,“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這個“臨”字要注意,居高臨下叫做“臨”,自己覺得有能力有恩惠給人家,有賢德給人家,有居高臨下的姿態,這個人不是當領導的料,我極不看好。
南懷瑾説,作為一個好的領導者,需牢記以下兩點:
【一】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維摩經》中雲:“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佈施表面上是舍,實則是得。這世間,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個人不能捨去慳貪之心,捨出去了還要求回報,那麼就無法得到。
對此,南懷瑾認為,佈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
一個人可以很慷慨的佈施,但當碰到利害關係時又會後悔。比如你對某人好,這是佈施。但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
真正的菩薩發心佈施,佈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不期望什麼回報。
《雜寶藏經》中説:“以清淨心佈施,哪怕只是一掬水,數千萬劫中都會感受無窮福報。”佈施關鍵在於走心,以清淨心作佈施,所得之福才能無量無邊。
職場中,對員工的照顧提攜,要出於真心,而非有所得。你對員工好是你的事,員工對你好不好,有沒有回報,不關你的事。如此,才是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佈施。
所以説,作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既要使人得利,又不能凌駕於人之上。這兩者結合,才能深得人心。
【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中國傳統文化講“施恩不望報”,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但是反過來也要“受惠不忘德”,哪那怕受了人家一點點幫助,也永遠不要忘記。
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國古人就有這個精神。南懷瑾大師在此,講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後,便想提拔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做官。因一直找不到,便下令全國找這個人。
一段時間後,一直沒有消息。卻聽説,一個縣裏有五隻老虎出來吃人,一個很厲害的人,把那五隻老虎都打死了。
朱元璋接到這封公文後,立即斷定這個人就是田興。於是,找來翰林院的進士們,命令他們趕快寫信把田興找來。
翰林先生們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皺皺眉、搖搖頭,還是自己動手寫。
他寫的是白話,內容大概意思是説: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來。我們兩兄弟見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來,就沒有種。
田興看了這封信後,果然來了。但堅持不做官,在宮中玩了一陣子就走了。
南懷瑾大師説,這是歷史上的念舊。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
的確,如今很多人當了領導之後,就開始裝腔作勢。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以前的朋友、同事高攀不上了。那些有恩於自己、幫扶過自己的人,也相繼相忘於江湖。這其實,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
有一句話叫做:“不懂感恩的人,永遠喂不飽”。不懂感恩的人,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這種人,總覺得身邊人對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
一旦覺得對方不再有利用價值,就迅速遠離。這樣的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是無法做一名好領導的。
《易經》雲:“受人之恩,銘記於心”。接受了別人的恩惠,無論何時,都要銘記於心,找機會報答恩情。
要知道,幫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那些真心願意幫助你的人,都是你生命中的貴人。一輩子還長,要把對自己好的人始終放心上。
綜上所述,做一名好的領導者:
要有好的德行。要做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別人對自己的好,要刻在石頭上,銘記終生。自己對別人的恩,就寫在沙子上,讓水帶走,不要記在心上。如此,才能做一個德才兼備的領導者。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