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看變化
1959年5月,貴陽磊莊機場正式通航,貴陽擁有了第一個民用機場。隨着貴州經濟的發展,磊莊機場場地狹小、等級較低的問題日益凸顯。
1997年5月,大型民用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正式投運。
2006年1月,貴陽龍洞堡機場更名為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第四個國際機場。
2019年,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190萬人次,位列全國民用機場第20位,全年有167063架次飛機在這裏起降,航線覆蓋全國所有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重要旅遊城市和部分三、四線城市,以及法國巴黎、澳大利亞墨爾本、尼泊爾加德滿都等國際城市。
當前,總投資超過200億元,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5萬噸、飛機起降量24.3萬架次目標設計的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三期擴建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家住保利雲山的市民龔成平今年68歲。1977年,他從上海分配到貴陽參加三線建設,當時,回趟老家對他來説是件很“奢侈”的事情。“4年一次的探親假,來回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6天。”龔成平説,那時候從貴陽坐綠皮火車回一次上海,不僅時間長,票也很難買,1980年他第一次帶妻子回上海,兩個人在火車上站了30多個小時。
“如今,貴陽到上海,坐飛機不到3小時,機票也越來越便宜,我們老兩口經常兩地跑。”龔成平説,兒子大學畢業後在上海工作,可與當年不同的是,老兩口可以經常去上海看兒子,“前幾天,孫子自己坐飛機就到貴陽來了,要在這裏過暑假。過去説‘父母在,不遠遊’,可如今交通如此便利,孩子在哪都一樣。”
山路難行向天行。地處山區腹地、多年受制於交通條件的貴陽,借力藍天,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如今,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已經成為貴陽市民美好生活的“標配”。
家住會展城A區的孟廣珍是旅行社的常客,2015年,她和老伴一起參加了貴陽到日本大阪的首航旅行團後,就成了“首航團”的忠實粉絲。“首先是方便,從貴陽就可以出境了,不用轉來轉去的,而且首航的價格也十分合適。”孟廣珍説,退休後,她和老伴去過國內不少地方,因為覺得轉機辛苦,一直沒有嘗試出境遊,直到後來貴陽也有了國際直航航班,情況才有了變化。
“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我們去的國外團都是開通了貴陽直航的。”孟廣珍説,得益於貴陽開通的國際航線越來越多,現在旅行社的各種產品又豐富又實惠,讓他們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等疫情過去,我們還要去更多地方。”
在貴州大學工作的陳雁熱愛旅行,每年暑假寒假,她都會收起行囊走出國門。“過去貴陽沒有國際直航航班時,出趟門真是很不容易,不僅要考慮國際機票,還要操心國內週轉。”陳雁説,出發抵達的時間是否合適、週轉時間是不是夠用等問題,都曾經讓她傷透腦筋,“那時每次訂票的時候,我都在想,啥時候貴陽也能有直航?”
陳雁沒有等待太久。隨着國際航線加密,陳雁感覺走出國門變容易了。“現在從貴陽出發去普吉度假,只要3個小時就能抵達,性價比已經超過三亞了。”更讓陳雁驚喜的是,貴陽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又陸續開通了多條洲際航線,“莫斯科、洛杉磯、米蘭、巴黎……我的旅行計劃都快跟不上航線開通的速度了。”陳雁笑着説。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