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從業羣體心中之“痛”怎麼破?
靈活就業羣體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保證這支隊伍的穩定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百姓生活的需要,更是社會穩定的需要。
然而,長期以來,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缺失,成為這一龐大羣體的心中之“痛”。
4月28日,在市政協十三屆二十七次常委會上,市政協常委、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黃紅以《儘快建立完善靈活就業羣體服務和保障體系,促進五型經濟發展的建議》為題,呼籲多方發力,儘快推動完善相應的服務保障政策,精準做好就業渠道、技能培訓、勞動安全、職業傷害保障等相關工作。
新生力量權益保障存軟肋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2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要加強新業態從業人員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佈數據顯示,全國新業態從業人員8400萬,其中在平台企業就業約631萬。大量物流快遞員、網約送餐員、網約司機、貨車駕駛員等為代表的新業態從業人員羣體大量湧現,成為城市職工隊伍新生力量,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
不過,黃紅指出,目前該羣體服務保障還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勞務關係不明確,法律救濟渠道不暢。
新業態從業人員與用工單位之間打破了原有的固定崗位穩定關係,據統計,約30%的新業態從業人員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其中,網約送餐員接近半數。由於他們與平台、代理商之間沒有明確勞務關係,因此發生勞動糾紛後,難以通過勞動監察、勞動仲裁、法律援助等渠道維權。
其次,安全基礎薄弱,職業風險較高。
以網絡送餐員為例,據本市交警部門統計,2020年,本市發生涉及快遞外賣行業各類道路交通事故472起,造成8人死亡(其中外賣快遞人員6人),380人受傷。現有的安全生產監管法規較難對以民事合作等方式為主的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情況進行規範。快遞外賣騎手僅有的簡單崗前培訓中也只有少量安全生產內容,且勞防用品須自費選購。
此外,送餐平台信息化算法在遇到惡劣天氣、交通擁堵等意外情況時,已確定的送餐時間缺乏靈活性,客觀導致送餐員採取超速、闖紅燈等危險行為。
不僅如此,社保覆蓋率低,抗風險能力弱。
據調查,半數以上新業態從業人員沒有參加本市職工社會保險,其中網約送餐員和家政服務員參加職工社會保險比例不到20%,當前平台經濟勞資關係屬於“弱從屬、弱保障”,如美團平台統一為當日送餐的騎手自動購買意外險,保費4.5元/天,費用由送餐員承擔,死亡最高理賠約40萬元,與工傷保險差距較大。
亟需補齊法律短板
如何才能讓申城新業態從業人員“開開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在黃紅看來,亟需補齊靈活就業者勞動保障的法律短板。
目前,以傳統勞動標準衡量,大部分靈活就業勞動者的勞動難以用現行的勞務關係標準界定,儘管其中相當一部分確實存在勞動關係,但由於無明確的勞務關係,就無法用現行法律維權手段救濟。
為此,黃紅提出建議,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對新就業羣體予以基本的服務保障。特別是要建立完善規範不同就業形態的從業標準,對新就業形態和非標準勞動的法律法規進行界定;要增加有效手段促進企業履行責任,在保障用工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基礎上,通過協商,明確企業、職工雙方權利和義務;要儘快研究出台分類認定和託底政策管理,逐步完善職業保障、基本醫療、工傷保險等相關制度,切實做好靈活就業職工的服務保障。
加大檢查暢通訴求
此外,黃紅呼籲,要加強對重點領域用工規範的日常檢查和指導力度。
建議通過開展聯合監督檢查,規範靈活就業等用工管理,督促企業加強安全生產投入和管理,完善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的監督舉報制度、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引導企業關注經濟利潤和關注安全管理同步。
同時,持續關注和暢通靈活就業羣體訴求。充分發揮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平台企業的作用,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定期發佈靈活就業羣體就業、服務、保障等情況,及時依據需求動態,做好預期引導。
建議從整體安全觀角度出發,高度重視解決靈活就業羣體權益維護,高度防範勞動關係糾紛向影響社會穩定轉化,依託行業性、區域性工會,動員社會各界擴大對平台型企業、小微企業、自主就業等靈活就業羣體的有效覆蓋和關心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