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吳若蘭這次驟然發佈《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一文,刷新了中國網友對她的觀感。顯然,“接地氣”“端莊親和”這些標籤,並不足以概括這位在英國政府擔任要職的女性。

“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

3月2日,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發表文章,標題是如此吸睛的“靈魂疑問”,因此很快引發熱議。吳若蘭表示,外國媒體在中國正遭遇“歪曲報道”,這掩蓋了它們發揮的“積極作用”。

然而尷尬的是,BBC當天就用移花接木的報道“打”了她的臉。

BBC推出了一篇所謂的“重磅調查”,將央視2017年播出的講述安徽對口援助新疆的報道蓄意剪輯嫁接,編造假新聞,妄稱“中國政府以減貧計劃為幌子,強迫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參與勞動”,抹黑中國的手段可謂愈發沒有下限。

在這次事件之前,吳若蘭曾憑藉“接地氣”的形象在中國圈了不少粉。她中文流利、善用vlog、和網友積極互動、對中國成語信手拈來……在很多人眼中,這位駐華大使是一位充滿善意的中國文化愛好者。

不過,吳若蘭能拿下駐華大使這個要職,成為突破英國外交領域女性職場天花板的人,顯然不是隻靠“端莊親和”。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吳若蘭

被她cue到的媒體表示誤讀

3月2日,吳若蘭在英國駐華使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標題為《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

她在文中説,《中國日報》曾稱外國媒體為“憎恨中國者”,又引述《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不相關的文章中呼籲“中國應多開放言路,鼓勵、寬容建設性批評”的觀點。她的言下之意很明白。

這兩家被cue的媒體都接招了。

《中國日報》記者回應稱,對自己報道中的話又一次被“錯誤引用”感到失望,“憎恨中國者”本指那些一貫熱衷於誹謗中國的人,比如供職於美情報機構操縱基金會的所謂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而吳若蘭卻錯誤地引用,稱其指的是所有外國媒體。

胡錫進則發佈長文,指出吳若蘭對新聞自由的闡述過於簡單,“中英媒體的對比應着眼於雙方對各自社會前進所提供的建設性”。

面對多方發聲,吳若蘭暫時沒有回應,但網上對此的討論並未停止。

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一個外國人即便會説中文,即便在社交媒體上對中國釋放善意,卻不一定真的瞭解中國。正如觀察者網發文所説:“推動對中國真實、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任務,依然非常艱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靠拍vlog成“網紅”大使

此前,公眾視野中的吳若蘭就經常在網上展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對中國網友的友好,以親和力著稱。

“我期待着回到中國,並推進兩國關係繼續向前。”去年9月,得知獲任英國駐華大使一職,她甚至稱自己是“回”到中國。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中國是吳若蘭的第一個駐外職位所在地。早在1997年,她就在北京師範大學完成了為期一年的全職普通話培訓,隨後被委任英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參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餘下的工作。該聯合聯絡小組在2000年1月正式解散後,她繼續參與香港事務,至同年9月卸任。

2012年,距離上次接觸香港事務12年後,吳若蘭出任第六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成為英國首位出任駐港總領事的女性。

2020年10月,吳若蘭卸任英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轉“回”中國,也回到了她學習普通話的北京。這一次,她的身份是第13任英國駐華大使,也是第二位出任該職務的女性。

“我不認識這座城市(了),和20年前完全不一樣”,從首都機場前往酒店途中,吳若蘭驚歎。

她在自己的微博賬號發佈了隔離視頻日記,vlog裏全程使用中文,一雙眼睛在看到街景時不自覺地睜大,毫不掩飾對北京城市變化的感慨:“變大了,變綠了。”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對着鏡頭,她把自己在中國感受到的疫情防控措施細細道來,言語中充滿真誠。不少中國網友被她的“接地氣”感染,在評論區歡迎她的到來。

隔離結束後,吳若蘭訪問了重慶、西安、上海等多座城市。每到一處,她的vlog就多一集,網友們對她的文化興趣和飲食偏好也就多一層瞭解——

吃山城火鍋時,吳若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中辣、油碟,搭配乾煸四季豆、紅糖餈粑和擔擔麪;到了西安,她知道肉夾饃和biangbiang面一定要嘗;在福州文廟接受“考試”,“有教無類”這些成語她也能解釋得透徹。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去年年底,吳若蘭去了武漢。早在20多年前,她就曾作為一個揹包客去武漢旅行,對武漢的“開放,歡迎不同的人”的碼頭精神印象深刻。“武漢人經歷了非常艱難的時刻,現在人們都在享受自由的生活,我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在接受採訪時,吳若蘭稱讚武漢醫護人員的用心,並呼籲全球加強合作。

春節前夕,她又曬出自己的動態:握着毛筆畫柿子,還製作了一張上下翻飛的生肖牛皮影,並表示這象徵着勇敢和堅毅,也預示着生機和繁榮。

用視頻日記和回覆評論的方式,吳若蘭一度成為大使中的“網紅”。

突破職場天花板的女人

吳若蘭這次驟然發文,刷新了中國網友對她的觀感。顯然,“接地氣”“端莊親和”這些標籤,並不足以概括這位在英國政府擔任要職的女性。

在英國,女性1946年才被允許加入外交機構,但招募人數有限。第一批女性大使出現在1970年代,而這批先行者都未婚。到了1987年,即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擔任保守黨領袖12年後,才任命了第一位已婚的女性大使。

儘管近年承擔英國高級外交職務的女性人數穩步上升,但能獲得大使職務的女性仍然鳳毛麟角。因此,吳若蘭算得上是突破英國外交領域女性職場天花板的人之一。

在成為外交官前,吳若蘭是一名律師。她畢業於劍橋大學唐寧學院,主修法律,後從中殿律師學院取得執業大律師資格。此外,她還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深造過,主修歐共體法律。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1995年,25歲的吳若蘭進入英國外交部,正式開啓外交生涯——

1995年9月,出任東歐司事務組主任;

2001年3月,獲派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出任英國駐歐盟常駐代表團一等秘書;

2004年9月,奉調回倫敦擔任外交大臣私人秘書;

2006年7月,任內閣辦公廳歐洲秘書處副處長,負責英國對歐洲的事務;

2008年7月,出任英國駐俄羅斯貿易投資推廣署署長兼駐俄使館參贊,主要負責經濟、科技創新、氣候事務。

在紀錄片《外交部內幕》中,吳若蘭展示了豐富的外交技巧。

2018年,從里斯本到巴黎的飛機上,時任英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的吳若蘭與當時還是英國外交大臣的鮑里斯·約翰遜進行工作交流。吳若蘭微微蹙眉傾聽,右手執筆,反覆確認對話中的關鍵信息。

約翰遜插科打諢,表示“我要用法語演講,法國人喜歡我用法語”,吳若蘭則建議他只用法語説標題。約翰遜一直嘟囔着要練習法文,吳若蘭卻不為所動,而是強行把話題扭轉到籌備巴黎之行的正題上。

短短3分鐘內,她展現出準備外交活動及提供相關戰略建議的高度專業態度。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吳若蘭(左)與約翰遜

“英國駐華大使在其任命派往的國家代表女王陛下和英國政府。大使對使館及其領事館的方針和工作負責,包括:政務工作,貿易與投資,新聞與文化關係,以及簽證和領事服務。”要理解吳若蘭,不能忘記這條英國使館官網上的職務介紹。

在互聯網上,她自稱是個辣妹子,展示自己的揚琴和書法才藝,積極和網友互動,這其實是她作為英國的代表處理文化關係;在正式場合,她暢談中英拓展經貿合作,這是她在履行自己作為駐華使節對促進英中貿易與投資的責任。

至於那篇《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的文章,她看似耐心地解釋“第四權力”和批評性報道的重要性,但中國讀者細細品味,總覺得她像是給已在中國人心目中失盡公信力的BBC等媒體寫了篇“洗地”的軟廣告。更何況,BBC還那麼不給力,又甩出了上述充滿惡意的失實報道,直接“打臉”。

吳若蘭曾在受訪時説:“分歧是任何成熟且發展中的雙邊關係的一部分,不應減損兩國共同取得的積極成果。”

2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此事表示,中國一直對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外國記者赴華報道持開放和歡迎態度,為外國記者在華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中國反對的是借新聞自由炮製假新聞和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

作者:楊禮旗 馮璐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環球人物雜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0 字。

轉載請註明: 曾因猛誇中國吸粉,如今為BBC“喊冤”,這位“中國通”大使真的懂中國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