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踏青好清明——清明小長假首日見聞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題:祭祀踏青好清明——清明小長假首日見聞
新華社記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又至清明。
清明節對中國人來説,是一個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節日。3日6時許,在武漢市青山區建設八路和平大道口,一輛輛公交車停靠在路邊,市民拎着裝滿祭祀物品的包,排起長隊等待上車。
清明節期間,武漢市開通10餘條公交專線,並在每個乘車點安排志願者及疫情防控、安保、技術保障等工作人員確保市民有序錯峯掃墓。
在廣西南寧市佛子嶺公墓的十二生肖廣場,一場清明節代祭掃公益活動正在開展。現場參與人員手持菊花,依次向逝者鞠躬祭拜。
清明是銘記,是傳承。與過去的祭掃方式不同,如今,網上祭掃、鮮花祭掃等更加綠色環保的祭掃方式湧現。
在武漢石門峯陵園一處鮮花店,店主李女士正為前來祭祀的市民打包鮮花和絲帶。李女士説:“近年來武漢提倡文明低碳祭祀,引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鮮花和絲帶表達懷念之情。”
清明節期間,武漢市各大公墓開放現場祭掃,開通網上祭掃平台和代替祭掃服務。主要公墓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焚燒冥幣紙錢。
“清明節到了,給過世老人擦拭墓碑、送一束花,寄託哀思。現在祭拜形式多樣便捷,如果我在外地,也可以選擇網上祭拜。”在南寧市青龍崗長安墓園祭掃的市民黃女士説,關注“廣西殯葬之窗”微信公眾號,進入網絡祭掃模塊,可以免費為先人創建個性化紀念空間,記錄人生傳記,在虛擬墓地有點燭、敬香、獻花、留言等功能。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伍用文説,當前廣西12個市(縣)已開展節地生態安葬。2013年以來,自治區民政廳連續舉辦骨灰撒海活動8次、花壇葬活動48次,累計安葬骨灰9601具。其中,2020年安葬骨灰2457具,比2019年增長了15%。
清明節,將親情血緣延宕開來,在家與國之間,承載着更大的意義。
四川巴中細雨紛紛,在通江縣沙溪鎮王平村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一批批幹部、羣眾、學生前來祭掃,緬懷先烈。在莊嚴肅穆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人們敬獻鮮花、默哀致敬、聆聽先烈革命故事。
在四川瀘縣烈士陵園裏,一些自發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家庭正帶着孩子在紀念碑前默哀。三年級的李梓沐也在奶奶和父母的帶領下來到這裏,瞻仰烈士紀念碑。
“我體會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並且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李梓沐説。
清明節氣,春意正濃,“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裏,除了供市民遊覽的滿目繁花,園區通過舉辦清明節民俗課堂、古法造紙課堂、植物課堂等多個民俗文化活動,和遊客一起感受清明風俗、體味文化傳承。咔嚓、咔嚓、咔嚓……一張張多彩的蝴蝶蘭照片被58歲的工程師楊先生用相機記錄下來。他告訴記者:“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更是瞭解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節日。”
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發佈新一批6個祭祀坑考古成果,也推動文化古蹟、遺址成為春季旅遊熱點。
家住四川資陽的孫建帶着一家五口人開了2個多小時車,特意來到三星堆博物館。“以前假期都是帶着孩子去看自然風景,今年孩子8歲了,特意帶他到三星堆了解歷史,我們其實也是第一次來。”孫建説,蜀文化是四川人的根,瞭解三星堆,也是瞭解自己的歷史。
來自同程研究院的數據分析顯示,最近一個月內全國主要紅色旅遊目的地(擁有重要紅色文化IP的目的地)網絡關注度持續上升,其中關注度較高的目的地主要有遵義、古田、平山(西柏坡)、韶山、延安、井岡山、嘉興、上海、長沙等。以紅色文化元素為主的文創產品也是廣大年輕遊客的關注焦點。具體旅遊線路產品方面,將紅色旅遊景點與當地知名旅遊地標打包的形式更受遊客歡迎。(記者田中全、黃慶剛、楊淑君、張漫子、張超羣、李小虎)